因為大勢國策,正當(dāng)年的男女不僅要承擔(dān)很多工作,要么為大遷移做后勤保障,要么親身參與其中,另一方面還要孕育下一代。
即便女性懷孕生子,也得等到顯懷之后到生產(chǎn)后兩月,總共只有半年的產(chǎn)假,然后就要帶著還在母乳期的嬰兒做些力所能及的輕松工作,比如裁剪一下布料,照料孩子的同時順便照顧一下蠶寶寶。
女性當(dāng)男人使,男人當(dāng)牲口使。
等嬰兒在母親懷里享受完一年的母乳,就會戒奶,孩子通常會交給家中長輩撫養(yǎng),父母偶爾回去看一次。
小孩一天天長大,對爸媽最深的印象就是,又抱回來一個,又抱回來一個,第一個出生的小孩就感覺自己成了火車頭,身后成等差數(shù)列的綴著一串小尾巴。
在還不知事的幼童眼中,父母承擔(dān)的角色就是不斷從外面抱小娃娃回家。
隔代親,甚至隔隔代親,成為時代的常態(tài)。
孩子們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乃至曾祖父曾祖母的情感更甚于對父母。
因為他們從小,從還不懂事的時候開始,就是在他們身邊長大,從萌萌噠的小可愛,到人嫌狗厭的熊孩子,到叛逆桀驁的青少年,直到他們畢業(yè)成家開始新的家庭生活,甚至可能遷移去遠(yuǎn)方,在此之前,都和他們生活在一起。
李未晞的成長經(jīng)歷和這個時代大多數(shù)同齡人一樣,她從小就跟著曾祖父曾祖母生活。
他們給了她溫暖、幸福、美好的童年。
即便時隔多年,某個不經(jīng)意的瞬間,她就能回憶起那些溫馨美好的畫面。
可惜,他們都不是修行天才,靈氣也來的太晚,在她八歲那年,曾祖母一病不起,很快離開人世。
兩年后,她剛十歲,曾祖父也與世長辭。
帶著悲傷緬懷,幼小的她為他們整理遺物。
然后,在曾祖父的書房,他發(fā)現(xiàn)了一堆筆記。
在此之前,她只知道曾祖父是個慈愛可親的老人,可通過那堆筆記,她才真正認(rèn)識到,自己的曾祖父內(nèi)心洶涌著何等波濤。
隨著年紀(jì)越來越大,見聞越來越廣博,她越發(fā)篤定,曾祖父是一個被時代和修行天賦禁錮的人杰天驕。
他畢生想要做成的事情就一件,探索主動修煉意識的方向和道路。
他搜索并親自驗證了許多古老的、有關(guān)精神意識的修行方法,包括炎夏傳統(tǒng)中的靜坐,禪定和各種觀想法,也研究過異族的各種冥想術(shù)。
最后得出一個不太樂觀的結(jié)論,或許是因為世界的整體層次還不夠,又或許缺乏了某些關(guān)鍵支點。
這些修煉方法不僅極難入門,很容易進入“玄之又玄”的境界,一個人很難通過語言準(zhǔn)確的表達(dá)出來進而傳遞給更多的人,你要再追問,那就只有“只可以意會不可言傳”,非常不利于普及,這不僅和炎夏全民修行的理念相悖,也不符合他探索的初衷。
而另一方面,其效果也非常差,不能說沒效果,但和沒有也差不多,對修為境界,對進化層次,并沒有多少實質(zhì)性的提高。
另一方面,這些修煉本身對個人的精神和時間都有很大的消耗,效果又不顯著,為此投入過多時間耽誤修行反而得不償失。
最終,他想了個不是辦法的辦法,用“心靈的生活”來代替這低效的修煉。
不會水的人又沒人教,想要會水最好的辦法就是經(jīng)常泡在水中,與水親近,與水接觸,最后,可能身體自然而然就掌握了浮水的技能。
但最終,他自己似乎對這個“調(diào)和折中”的辦法也不是很滿意,并沒有公布出去,就連他的家人都不知道。
十歲的李未晞看完這些筆記,做出了一個在外人看來非常魯莽不智的決定。
她要身體力行的去踐行曾祖父的理論,并繼續(xù)在他因時代限制而阻卻的意識修煉這條道路上走下去。
因為世界上限的提高,再加上她的天賦還很好,十年堅持,她雖然沒有憑借此法一騎絕塵,但也沒有被拉下,在她看來這就是勝利,足夠她繼續(xù)堅持下去,特別是隨著靈氣誕生,她感覺更加游刃有余。
回到住宿小院,李未晞踢掉鞋子,著棉襪走到陽臺邊的矮幾旁邊,盤膝坐下。
并不急于翻書,而是悠閑的給自己泡了一杯花茶,這才開始慢慢翻閱《聊齋志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