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淵與燕達依舊保持沉默。
韓章等一眾大臣,陸續(xù)推薦了幾名臣子,都比較年輕。
比如那范純?nèi)剩耸欠段恼印?br/>
還有蘇澈,出身蘇家,還有海家與幾名嘉佑二年的進士。
那些人,都被視為‘清流’。
不過,趙禎卻并不滿意,
“自古以來,人才難得,尤其是改革進取之才?!?br/>
“范純?nèi)适爻捎杏?,但進取不足?!?br/>
“朕這里,倒是有個人選,可為吏部尚書?!?br/>
隨著大案落幕,朝中的確急缺人手。
但趙禎興大獄目的之一,就是要打壓韓章一黨,怎么可能,還會用他們舉薦的人才?
“陛下,不知您認(rèn)為,滿朝文武,誰可擔(dān)吏部尚書?”歐陽永叔開口詢問。
趙禎賣了個關(guān)子,并未直接說出人名,而是讓他們看了一篇文章。
此文章名為《上皇帝萬言書》。
韓章等人陸續(xù)傳閱看起,邊看邊有討論:
“財力日以困窮,風(fēng)俗日以衰壞,根由在不知法度?此人,鋒芒極甚。”
“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于先王之政.以孟子之說,觀古今之失.想法不錯,尚缺磨煉。”
“文章寫得甚好,但也只是文章寫得好,口氣也大,說滿朝諸公,只識治財不得其道,空口白話,誰都會說.”
“.”
初看時,他們只覺著文章寫得還行,但寫這篇文章的人,可能不行。
太愛說大話了。
你誰啊,就敢上書陛下,妄議國策?
還說我等不懂生財之道,只曉得開源節(jié)流?
然而,當(dāng)他們看到文章里‘茍且因循之弊,合于當(dāng)世之變’這句話之后,紛紛都是面色一變,
“好氣魄!”
“因天下之利而生天下之財,并非一昧開源節(jié)流,的確也是個法子?!?br/>
“此人.確有改革之才!”
“.”
漸漸地,所有人都被這篇文章所吸引。
尤其是當(dāng)中的一些內(nèi)容。
比如,削藩、削爵,廣開財源等。
那些士大夫們,更是看得津津樂道。
文章只是文章,太過理想化,難以推行。
但如果,連想都不敢想,還談什么改革?
最終,韓章給予這篇文章一個較高的評價,
“寫的不錯,此人有文正公之才?!?br/>
但也僅限于寫的不錯。
“陛下,此人在文章中揚言,要對太祖之法全盤改制,是否太過激進了?”
韓章先夸一句,又引出內(nèi)心堪憂,是要讓趙禎慎重抉擇。
趙禎笑道:“年輕人,有些銳進之心,有何不妥?”
“朕認(rèn)為,此人,尚缺磨煉,所以,打算讓其擔(dān)任吏部尚書一職,跟著你們,多學(xué)習(xí)如何處理朝中政務(wù)。”
磨煉,然后擔(dān)任吏部尚書?
那么重要的一個職務(wù),是用來磨煉的嗎?
聽到這里,韓章等人便也明白了趙禎的意思。
這是為朝廷選拔將來的宰輔之臣呢。
韓章拱手詢問,“陛下,不知此人姓甚名誰?”
趙禎語出驚人道:“王安石,字介甫。”
王安石?
聽到這個名字后,韓章等人頓時釋然。
原來是他啊。
慶歷二年進士,隨后一直在地方為官,頗有功績。
前年本該升到京城,結(jié)果卻自請到南方州縣當(dāng)了地方官。
當(dāng)時被不少朝中大臣們所議論,都覺得他是個傻子。
放著好好的京官不做,專門跑到南邊那鳥不拉屎的地方。
如今看來,人家有遠見?。?br/>
衛(wèi)淵聽到王安石三個大字的時候,也是極其震撼。
畢竟,在前世歷史上,此人可謂名聲赫赫。
沒想到,在‘知否’的世界里,也有此人。
此人雖在仁宗一朝未得重用,但是,在仁宗下一任皇帝繼位后,此人升官速度,猶如坐上火箭。
一路干到了宰執(zhí),隨后一心醉于改革。
是個狠人。
如今,在這個背景似宋似明的知否世界里,不知這位王大人又能掀起什么風(fēng)浪.
當(dāng)趙禎說出名字的那一刻。
很多人都是明顯一愣。
隨后,韓章拱手道:“臣認(rèn)為,讓此人擔(dān)任吏部尚書一職,合適?!?br/>
合適?
趙禎笑了笑,“此事就這么定了,朕已讓王安石赴京,興許還能趕得上年前大議?!?br/>
韓章等人齊齊作揖。
緊接著,門下侍郎司馬君實突然開口詢問道:
“陛下,王大人這篇文章寫得是極好,可若冒然照此文章行改革之策,是否不妥?”
司馬君實,自稱是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后代。
在大周當(dāng)官,不認(rèn)幾個有名的祖宗,都擔(dān)不起‘門第’之稱,也難以給家中子嗣尋些好姻緣。
據(jù)說司馬君實年幼時有神童之名,還鬧出一個‘砸缸’的事,引得時人津津樂道。
這門下侍郎的職責(zé),主要是掌管帝王寶璽與吏部一同管轄外官和流外官考課諸多事宜。
因為與吏部掛鉤,所以,他必須得問清楚,皇帝讓一個改革派臣子去做吏部尚書,到底什么意思?
趙禎笑道:“朕與諸公意見相同,只認(rèn)為他的文章寫得不錯,但是尚缺磨煉?!?br/>
“難道是朕方才的話,你沒有聽太懂?”
司馬君實連忙作揖,“請恕臣愚鈍?!?br/>
待韓章等人退下之后。
趙禎才正式召見衛(wèi)淵與燕達。
“叛國案辦得如何了?”
趙禎詢問。
衛(wèi)淵將不少官吏指認(rèn)兩王通敵的證據(jù)呈上,隨后道:
“陛下,臣今日奉旨抓捕邕王時,一時不察,讓邕王自盡了?!?br/>
“臣只在邕王身上,搜到了這封信,請陛下恕罪?!?br/>
說罷,就將這封信遞給趙禎。
趙禎看了以后,忍不住長嘆一聲,喃喃道:
“你我父子,何至于此?”
“朕只是想要審問于你,朕,不信你會叛國啊。”
說罷,還閉上了雙眼。
一旁負(fù)責(zé)記載皇帝言行的起居郎連忙將這番話寫上。
頓了頓。
趙禎故作哀思,緩緩睜開雙眼,道:
“衛(wèi)卿認(rèn)為,二王之罪,該如何定?”
衛(wèi)淵感到頭大,“涉及宗室,臣不敢多言,陛下讓臣怎么做,臣就怎么做。”
趙禎痛心疾首道:“國朝出了這么大的案子,是朕失責(zé),朕要頒詔罪己?!?br/>
聞言,衛(wèi)淵與燕達連忙下跪叩首,
“請陛下慎重決斷!”
“國有奸佞,非陛下之過,乃臣子之責(zé)也!”
坐在一旁案前的起居郎,想了想,寫到:‘二王通敵,帝痛哉,遂罪己,衛(wèi)、燕二使相勸’
片刻后。
趙禎看著跪地不起的衛(wèi)淵與燕達,有氣無力的擺手道:
“罷了,罷了。”
“二王雖有過錯,但朕念在父子情分,就將其削爵發(fā)配嶺南?!?br/>
“邕王雖已故,可畢竟也是宗室子,是朕的兒子,要予以厚葬。”
“二王后裔,皆降爵一等,交由太常寺供養(yǎng),也算不枉朕與二王父子一場?!?br/>
經(jīng)由皇帝開口,所謂的,本朝第一大案,也便落下尾聲。
不管以后二王后裔會遇到什么波瀾,但就現(xiàn)在來說,趙禎已經(jīng)做足了表面工作,不失為一個‘仁’字。
衛(wèi)淵認(rèn)為,邕王的后裔,可能要比兗王的后裔好過一些。
衛(wèi)淵要是兗王,也死了算了,最起碼能落些清凈。
隨后,就見趙禎朝著燕達擺了擺手,又讓坐在一旁的起居郎退下。
燕達明意,退出宣政殿。
趙禎看著衛(wèi)淵,道:“這件差事,你辦得極好?!?br/>
“朕有意讓你擔(dān)任太子少傅一職,由王安石擔(dān)任太子少師?!?br/>
太子少師與少傅,在大周是從二品的官銜,雖然官階較高,但更多的是榮譽職稱,權(quán)力不大,是為有銜無職。
這兩個職位,主要負(fù)責(zé)教授太子某些特定的文化知識。
比如,衛(wèi)淵教武,稱少傅,王安石教文,稱少師。
他們這個職位,與太子少保合稱三少。
在東宮,地位僅次于三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