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魯國孔仲尼,弟子三千七二賢。
道德教育重禮治,圣賢思想千古傳。
孔丘(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魯國(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xué)派的始祖,他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與孟子并稱“孔孟”,孔子被尊為“至圣”,孟子為“亞圣”,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出生于魯國陬邑昌平鄉(xiāng)(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zhèn)魯源村)。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華夏族)后裔,故為子姓。周滅商后,周武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于宋(夏邑)。微子啟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孫開始以孔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nèi)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鬃拥母赣H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無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有足疾。在當(dāng)時的情況下,女子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叔梁紇晚年與年輕女子顏徵在生下了孔子。因為孔子的母親曾去尼丘山祈禱后懷下孔子,又因孔子剛出生時頭頂?shù)闹虚g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為丘。
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當(dāng)貧寒,少年時代貧窮而低賤。由于受母顏征在和他的外祖父顏襄的影響,幼年時的,孔子極為聰明好學(xué)。二十歲的時候,學(xué)識就已經(jīng)非常淵博,被當(dāng)時人稱贊為“博學(xué)好禮”。但是,由于身處亂世,孔子所主張的仁政沒有施展的空間。
孔子繼承了父親叔梁紇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按西漢尺23.1厘米計算,是221.76厘米,臂力過人,高大魁梧,不是后世一些人認為的文弱書生的形象。
孔子20多歲時就想走入仕途,以求發(fā)展。因此,他對天下的大事非常關(guān)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jīng)常進行思考,也經(jīng)常發(fā)表一些見解。到30歲時的時候,就已有了一點名氣。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子由此結(jié)識了齊景公。魯昭公25年,魯國發(fā)生內(nèi)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準(zhǔn)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止。魯昭公27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后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吾老矣,弗能用也?!笨鬃又缓脗}皇逃回魯國。
當(dāng)時的魯國,政權(quán)實際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稱為“陪臣執(zhí)國政”,因此孔子雖有過兩次從政機會都放棄了,直到魯定公9年,才被任命為中都宰。此時孔子已51歲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魯定公12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的后代,故稱三桓,當(dāng)時的魯國政權(quán)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采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后來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魯定公13年,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孫氏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后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并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不得已離開了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游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6歲。
孔子帶弟子先到了衛(wèi)國,衛(wèi)靈公開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biāo)準(zhǔn)發(fā)給孔子俸粟6萬,但并沒給他什么官職,也沒有讓他參與政事??鬃釉谛l(wèi)國住了大約10個多月,因有人在衛(wèi)靈公面前進讒言,衛(wèi)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jiān)視孔子的行動。在這種情況下,孔子帶著弟子離開了衛(wèi)國,打算去陳國。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到蒲地又碰上衛(wèi)國貴族公叔氏發(fā)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后,孔子又返回了衛(wèi)國,衛(wèi)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幾次離開衛(wèi)國,又幾次回到衛(wèi)國,這一方面是由于衛(wèi)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也是孔子離開衛(wèi)國后,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
魯哀公2年(孔子59歲),孔子離開衛(wèi)國經(jīng)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三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人聽說孔子到了陳、蔡交界處,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們知道孔子對他們的所作所為有意見,怕*潢色,對他們不利,于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后還是子貢找到楚國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于一死??鬃?4歲時又回到衛(wèi)國,68歲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魯哀公16年,孔子73歲,患病,不愈而卒。
孔子以好學(xué)著稱,對于各種知識都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dāng)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dāng)成無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他說:“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笨鬃訉W(xué)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笔撬Uf的一句話。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于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fā)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懷著與人為善的理念孔子創(chuàng)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xué)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凹核挥?,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準(zhǔn)則。
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于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tǒng)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說,體現(xiàn)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xiàn)了禮制精神,即現(xiàn)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對于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鬃拥倪@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德”,要求人們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guān)心、互相幫助,形成相親相愛的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他的“為政以德”要求為政者自身有德,施行德政,強調(diào)禮治,要求統(tǒng)治者能夠體貼民情,愛惜民力,不要過度壓迫剝削人民,以緩和階級矛盾。其次,他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他的“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爸獝u者近乎勇”把知恥做為走向理想人格的重要一環(huán)。孔子的這些思想,對當(dāng)時的社會進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也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孔子又是一個杰出的教育家。在奴隸社會里,只有貴族子弟才能夠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壟斷??鬃优d辦私學(xué),廣收門徒,突破官府的壟斷,擴大了教育對象的范圍。他主張“因材施教”、提出了“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薄爸疄橹恢獮椴恢钡染收摂?。他非常注重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培養(yǎng)。在他的三千弟子中培養(yǎng)了七十二賢人,成為后世之人的榜樣。
孔子晚年編訂的文化典籍《詩》、《書》等幾部書和根據(jù)魯國的歷史材料編成《春秋》一書,對于古代文化的保存和發(fā)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其學(xué)生們編撰的《論語》輯錄了他的言論思想,對后世教育、思想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鬃拥膶W(xué)說后來成為我國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對后世的影響極大。他崇尚“和諧”,追求“和睦”,堅持“和平”的思想,成為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他的學(xué)說帶來了中華文化的繁榮,同時也為世界文化的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在當(dāng)今新的歷史時期里,這種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全人類的發(fā)展史上也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滴趸实壅f:“孔子有素王之稱,是百代帝王之師。”**主席說:“帝王者一世之帝王,圣人者百代之帝王”。有詩贊曰:“地辟天開一偉童,學(xué)成睿智創(chuàng)儒宗。經(jīng)書覺世千秋盛,道德牖(yǒu)民萬代隆?!?br/>
春秋魯國孔仲尼,弟子三千七二賢。
道德教育重禮治,圣賢思想千古傳。
孔丘(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魯國(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xué)派的始祖,他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與孟子并稱“孔孟”,孔子被尊為“至圣”,孟子為“亞圣”,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出生于魯國陬邑昌平鄉(xiāng)(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zhèn)魯源村)。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華夏族)后裔,故為子姓。周滅商后,周武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于宋(夏邑)。微子啟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孫開始以孔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nèi)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鬃拥母赣H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無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有足疾。在當(dāng)時的情況下,女子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叔梁紇晚年與年輕女子顏徵在生下了孔子。因為孔子的母親曾去尼丘山祈禱后懷下孔子,又因孔子剛出生時頭頂?shù)闹虚g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為丘。
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當(dāng)貧寒,少年時代貧窮而低賤。由于受母顏征在和他的外祖父顏襄的影響,幼年時的,孔子極為聰明好學(xué)。二十歲的時候,學(xué)識就已經(jīng)非常淵博,被當(dāng)時人稱贊為“博學(xué)好禮”。但是,由于身處亂世,孔子所主張的仁政沒有施展的空間。
孔子繼承了父親叔梁紇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按西漢尺23.1厘米計算,是221.76厘米,臂力過人,高大魁梧,不是后世一些人認為的文弱書生的形象。
孔子20多歲時就想走入仕途,以求發(fā)展。因此,他對天下的大事非常關(guān)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jīng)常進行思考,也經(jīng)常發(fā)表一些見解。到30歲時的時候,就已有了一點名氣。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子由此結(jié)識了齊景公。魯昭公25年,魯國發(fā)生內(nèi)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準(zhǔn)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止。魯昭公27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后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吾老矣,弗能用也?!笨鬃又缓脗}皇逃回魯國。
當(dāng)時的魯國,政權(quán)實際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稱為“陪臣執(zhí)國政”,因此孔子雖有過兩次從政機會都放棄了,直到魯定公9年,才被任命為中都宰。此時孔子已51歲了??鬃又卫碇卸家荒辏坑姓?,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魯定公12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的后代,故稱三桓,當(dāng)時的魯國政權(quán)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采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后來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魯定公13年,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孫氏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后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并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不得已離開了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游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6歲。
孔子帶弟子先到了衛(wèi)國,衛(wèi)靈公開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biāo)準(zhǔn)發(fā)給孔子俸粟6萬,但并沒給他什么官職,也沒有讓他參與政事??鬃釉谛l(wèi)國住了大約10個多月,因有人在衛(wèi)靈公面前進讒言,衛(wèi)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jiān)視孔子的行動。在這種情況下,孔子帶著弟子離開了衛(wèi)國,打算去陳國。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到蒲地又碰上衛(wèi)國貴族公叔氏發(fā)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后,孔子又返回了衛(wèi)國,衛(wèi)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幾次離開衛(wèi)國,又幾次回到衛(wèi)國,這一方面是由于衛(wèi)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也是孔子離開衛(wèi)國后,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
魯哀公2年(孔子59歲),孔子離開衛(wèi)國經(jīng)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三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人聽說孔子到了陳、蔡交界處,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們知道孔子對他們的所作所為有意見,怕*潢色,對他們不利,于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后還是子貢找到楚國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于一死??鬃?4歲時又回到衛(wèi)國,68歲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魯哀公16年,孔子73歲,患病,不愈而卒。
孔子以好學(xué)著稱,對于各種知識都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dāng)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dāng)成無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他說:“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笨鬃訉W(xué)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是他常說的一句話。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薄妒酚洝份d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于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fā)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边@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懷著與人為善的理念孔子創(chuàng)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xué)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準(zhǔn)則。
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于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tǒng)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說,體現(xiàn)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xiàn)了禮制精神,即現(xiàn)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對于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德”,要求人們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guān)心、互相幫助,形成相親相愛的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他的“為政以德”要求為政者自身有德,施行德政,強調(diào)禮治,要求統(tǒng)治者能夠體貼民情,愛惜民力,不要過度壓迫剝削人民,以緩和階級矛盾。其次,他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他的“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知恥者近乎勇”把知恥做為走向理想人格的重要一環(huán)??鬃拥倪@些思想,對當(dāng)時的社會進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也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孔子又是一個杰出的教育家。在奴隸社會里,只有貴族子弟才能夠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壟斷??鬃优d辦私學(xué),廣收門徒,突破官府的壟斷,擴大了教育對象的范圍。他主張“因材施教”、提出了“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薄爸疄橹恢獮椴恢钡染收摂?。他非常注重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培養(yǎng)。在他的三千弟子中培養(yǎng)了七十二賢人,成為后世之人的榜樣。
孔子晚年編訂的文化典籍《詩》、《書》等幾部書和根據(jù)魯國的歷史材料編成《春秋》一書,對于古代文化的保存和發(fā)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其學(xué)生們編撰的《論語》輯錄了他的言論思想,對后世教育、思想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鬃拥膶W(xué)說后來成為我國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對后世的影響極大。他崇尚“和諧”,追求“和睦”,堅持“和平”的思想,成為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他的學(xué)說帶來了中華文化的繁榮,同時也為世界文化的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在當(dāng)今新的歷史時期里,這種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全人類的發(fā)展史上也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滴趸实壅f:“孔子有素王之稱,是百代帝王之師?!?*主席說:“帝王者一世之帝王,圣人者百代之帝王”。有詩贊曰:“地辟天開一偉童,學(xué)成睿智創(chuàng)儒宗。經(jīng)書覺世千秋盛,道德牖(yǒu)民萬代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