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江湖中人將俠客的實力進行劃分,分別為技擊,內(nèi)息,馭勢,三昧,證虛,合道,破虛。
合道與破虛都是久遠傳說中的的存在境界,進入此境界才稱為神,不過在人類歷史潮流中,并未出現(xiàn)過神。
所以當世之人窮極一生的目標是成為證虛境高手,大宗師。
但大明王朝足足兩億人,僅有三個大宗師,兩個在朝,一個在野。
技擊境與內(nèi)息境并不獨立,高低排序,常常混在一起,甚至可以說都是修行境界的最底層。
假設修行時直接修行內(nèi)功,那便是內(nèi)息境之人,不過拳腳功夫肯定不如技擊境之人。
技擊境修行全在技字身上,論如何以技術(shù)取勝對面,內(nèi)力便是將技的威力加成,使其具有摧枯拉朽的力量,更能重創(chuàng)對面。
隨著一聲雞鳴,唐小龍當即起床,聞雞起舞,一直以來,他都是這么嚴格的要求自己,天道酬勤。
《獨孤九劍》以悟為道,先發(fā)制人,九劍破天下任何兵刃和內(nèi)功。
其核心理論無招勝有招,精髓在于把人能做的動作,全部拆解,透過分析對手的姿勢,他能做的動作有哪些?對手哪個部位、哪條肌肉有動作徵兆,推算他下一步只可能是什么招式,以此料敵先機,擊敗敵人。
真乃技擊境究極精華之作!
唐小龍樂在其中,不斷領悟獨孤九劍的精髓之處,每日練劍起早貪黑,天未亮練劍,天已黑,還在練劍,夢中也在練劍。
冬風刮骨,大雪紛飛,他仍在舞劍。
萬家燈火,煙花除夕,他仍在舞劍。
立春已來,萬物復蘇,他站在池塘邊,隨著一片露水滴落水中,濺起浪紋!
唐小龍瞬間拔劍,只見劍光一閃,樹身上已經(jīng)出現(xiàn)九道劍印,劍已歸鞘。
技擊境練腳力,體力,臂力,腕力,靈敏,精準,氣。
每一個要素達標便是一重境界。
如果要以一個簡單暴力的方式判定技擊境實力,便是以一劍能刺出多少次為標準。
唐小龍心滿意足,地階下品的《獨孤九劍》,學其關(guān)于技擊的精華思想,本以為只能練到一劍七刺,沒想到竟然能練到一劍九刺,超越標準技擊境修為。
他望向池塘,看著池中的自己,六塊腹肌,胸肌,肱二頭肌,棱角分明,充滿了力量。
現(xiàn)已練成獨孤九劍的總決式,破劍式,破刀式,破槍式,從技擊境三段直升為技擊境七段。
后續(xù)五式需要內(nèi)力作為基礎。
雖然江湖中人都把馭勢境當做及格門檻,但是唐小龍對于這武學修行看得極其重要,世間之人如此排序修行境界,定有道理。
自己要是想成為內(nèi)息境高手,只要往胯下一割,不到三年保底是馭勢境七段高手!
《葵花寶典》與《九陰真經(jīng)》類似,都是速成的內(nèi)功,修煉幾年就能成為一流高手。
但唐小龍覺得先不說自己一脈單傳的事,前世今世加起來單身快四十年,還是處男,所以,割不得!
不過他有恃無恐,自己擁有神魄,相當于擁有兩份戰(zhàn)力,而且神魄的戰(zhàn)力已經(jīng)可以打敗內(nèi)息境,尤其是作為地階下品的《獨孤九劍》,其精妙絕倫的劍術(shù)已經(jīng)可以使自己實力倍增,自信技擊境內(nèi)息境無人可敵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