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在前頭“隆隆”推進,步兵在后頭掩護并跟進,一眨眼的功夫就開到了英軍面前。
這時候到了英軍與德軍坦克近身作戰(zhàn)的一刻。
英軍其實也發(fā)明了許多近身反坦克裝備,比如粘性反坦克手榴彈及燃燒瓶等。
但一方面這些反坦克手榴彈本身在運輸及儲存的過程中就有很大的安全隱患,比如燃燒瓶是裝有黃磷和石油的混合物的玻璃瓶,使用時只需要朝目標投出就可以,瓶子破裂后黃磷遇空氣自燃,就可以在坦克上點燃大火并讓發(fā)動機過熱。
問題是這些易碎易破的瓶子在運輸?shù)倪^程中免不了碰撞,儲存也需要跟其它軍火放在一起,這萬一要是破掉一、兩個就會引發(fā)大事故。
所以英軍士兵一般不會把這玩意帶上戰(zhàn)場,那跟自殺沒什么區(qū)別。
粘性反坦克手榴彈倒是沒有這些問題,它就像是個倒握的燒瓶,上半部是球形的粘性物質(zhì),投出之后可以粘在坦克上,延遲五秒后爆炸。它的穿甲能力也相當(dāng)不錯,可以炸穿60mm厚度的裝甲而且還會以沖擊波炸傷敵方步兵。
問題就是這玩意足足有2斤重,尋常英軍士兵只能勉強將其投到20米外,這甚至還在它本身的殺傷范圍中。
更糟糕的還是,這種粘性手榴彈還要求目標不能有灰塵,否則炸彈就無法粘著坦克并將其炸穿……這對于在沙漠里作戰(zhàn)的坦克簡直就是個笑話,因為隨便一輛坦克其裝甲上都是厚厚的一層灰塵。
英軍士兵甚至因此嘲笑道:“哦,太棒了!他們?yōu)槭裁床辉谡f明書上寫明,投擲這款手榴彈之前先得把敵人坦克洗干凈?”
由此也可以看出英軍在裝備研發(fā)上的一些缺陷,而且這缺陷還不是個別的,是普遍的,就像他們研發(fā)出并不是適合戰(zhàn)場協(xié)同的“步兵坦克”與“巡洋坦克”一樣。
究其原因其實很簡單……英國人在世界第一的位置上坐太久了,放眼天下沒有人可以與它競爭,于是裝備研發(fā)自然就沒有針對性,很多都是那些自以為是的專家們一拍腦袋以為怎樣怎樣然后就批量生產(chǎn)了,結(jié)果仗一打起來就發(fā)現(xiàn)這些裝備根本沒用或是用起來不像想像的那樣。
另一方面,就是英軍以為這場仗不會輸給敵人坦克……要知道是50輛“瑪?shù)贍栠_”對付德國人15輛“三號”,那在坦克戰(zhàn)方面是妥妥的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于是近身反坦克手榴彈什么的都是多余的,坦克會解決這些問題。
沒想到德國人卻給了他們一個大意外……“瑪?shù)贍栠_”坦克全都陷入沙土里無法動彈無法作戰(zhàn)。
這時候英軍后悔都來不及了,手里有的全是步槍、機槍之類的玩意,根本就拿敵人的坦克毫無辦法。
于是德軍坦克就十分順利的沖進了英軍防線,機槍聲和炮聲很快就響了起來。
“三號”坦克與“十字軍”坦克不一樣,它除了一挺與主炮并列的并列機槍外還有一挺航向機槍,在主炮瞄準重要目標比如英軍反坦克炮、迫擊炮一陣亂轟的同時,航向機槍就朝英軍步兵一陣亂打亂射。
此時德軍的50mm迫擊炮也發(fā)揮了作用……這玩意的彈道是曲線,炮彈可以越過自己的坦克將打向敵人,唯一的缺點就是炮手們看不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