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會知道這些,是因為這種“機動防御”是德國人常玩的把戲。
這也可以說是被逼出來的:一戰(zhàn)后德國的國防軍被限定在10萬人,為了應對西線優(yōu)勢敵軍的威脅,他們就發(fā)展出一種不同于陣地防御的模式……機動防御。
其特點就是在己方兵力數量不足時,在運動中于局部形成優(yōu)勢兵力擊敗敵人。重點要求是己方的“機動能力”。(注:許多人以為這是種戰(zhàn)術是德國人發(fā)明的,其實中國古代就出現(xiàn)許多“機動防御”的戰(zhàn)例,比如蒙古騎兵的作戰(zhàn)方式及宋朝名將孟珙抗擊蒙古騎兵的方式)
事實證明這種開創(chuàng)性的戰(zhàn)術是正確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德軍的兵力和裝備往往都不如自己的對手,但他們卻能依靠快速機動有如“閃電”般來回穿插,這樣不僅可以攻擊敵人的薄弱處,還可以盡可能快也盡可能多的發(fā)揮出部隊的戰(zhàn)斗力。
反之,英軍卻因為坦克速度慢、機械化部隊少等原因,看起來兵力充足但實際上在同一時間同時投入戰(zhàn)場的兵力并不多……許多部隊直到仗都打完了還沒趕到戰(zhàn)場,這些沒有發(fā)揮作用的部隊實際也就相當于不存在。
秦川猜的沒錯,英軍的確是把兵力分散到整條防線上對托布魯克展開進攻,他們的目的就像維爾納所說的那樣盡可能的分散德軍。
但斯萊因上校做為一名從一戰(zhàn)過來的老兵,他當然知道不能分散防御,否則一英里只能分配33名士兵,也就是一百米大慨只有兩名士兵……這幾乎就意味著到處都是漏洞。
斯萊因上校的應對方法就是盡可能的利用托布魯克取之不盡的彈藥……他投入到防線上部隊只有一個營,這個營的德軍機槍手已全部換裝英式布倫機槍和維克斯重機槍,這就使他們可以在碉堡里朝任何可疑點射出大批的子彈,然后碉堡里還有反坦克炮,再配合壕溝、鐵絲網、地雷……時不時的還會有幾發(fā)照明彈打到空中,英軍可以說在任何一點都寸步難行。
而斯萊因上校則親自帶領著三營在藍線內做為機動部隊,機動部隊是以連為單位分布在防線的三個方向,連與連之間相距十二公里左右,三個連恰好將30英里(48公里)的防線平均分為四段。
這些機動部隊裝備著大量的裝甲車和汽車,汽車車廂裝著彈藥有的還拖曳著從英軍倉庫里繳獲的榴彈炮,只要任何一段防線出現(xiàn)了緊急情況比如英軍在坦克的掩護下發(fā)起進攻,很快就會有一到兩支機動部隊趕到相應的陣地對德軍實施反擊。
但就算是這樣,機動部隊在英軍的進攻下還是忙得不亦樂乎,因為英軍一會兒從這方向發(fā)起進攻一會兒又從那個方向發(fā)起進攻,這使斯萊因上校有些疲于奔命。
其實斯萊因上校乃至秦川都低估了英軍第十五裝甲師師長埃文斯少將。
英軍所做的這一切都是佯攻,其真正的進攻力量其實位于西南部的一條通道……工兵布雷時總會構筑這樣的一條通道,為的就是讓自己撤回來的部隊能夠迅速并安全的通過并進入防線內,之后工兵才會用地雷和鐵絲網把這條通道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