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步是所有傳統(tǒng)學的基礎(chǔ),馬步不僅是為了鍛煉腿部力量,更重要的是為了讓人養(yǎng)成腳下有根的肌肉記憶。
不要小看腳下有根這短短四個字,它是所有傳統(tǒng)武術(shù)的根基。
所有傳統(tǒng)武術(shù)的格斗假想對象都不是一個人。
沒錯,所有傳統(tǒng)武術(shù)的對格斗環(huán)境的預設(shè)都是以一個人對敵多個人。
在這里他與現(xiàn)代格斗思想是有區(qū)別的,傳統(tǒng)武術(shù)不考慮公平,因為它不奢望敵人對自己公平,所以它們也不會對敵人公平。
這就造就了傳統(tǒng)武術(shù)的觀念——倒地即死亡。
除了地躺拳等極少數(shù)的拳法,所有拳種在倒地時第一選擇就是鯉魚打挺,以最快的速度站起來,不考慮地面技的使用。
所以馬步便成了所有傳統(tǒng)武術(shù)的基礎(chǔ)。
馬步又分為高位馬、中位馬和低位馬。
高位馬是為了體會大松大軟的感覺,在對敵中所學的一切招式都是隨意而發(fā),沒時間思考,只靠條件反射,但是人在肌肉緊繃的時候條件反射速度會變慢,所以才有高位馬這種練習方式。
中位馬通常是格斗中最容易發(fā)力姿勢,高位馬腳下借不到多少力,而低位馬發(fā)力速度太慢,因此中位馬不是人們練習馬步的最佳選擇,但卻是最常用的馬步。
低位馬又叫四平大馬,多為練功所用,雙腳腳尖朝前,兩膝外分,大腿與地面平行,松腰沉胯,挺胸拔背,上身正直,目視前方,舌抵上腭,氣沉丹田,雙手平伸,呼吸緩而沉。
孫祿堂坐在樹涼下,看著王學斌扎著四平大馬,手里拿著一根浸過油竹杖,時不時的上前去指點一番,
“不要撅屁股,上身正直,呼吸放緩,氣沉丹田,手別動,有汗讓他流,這只香燒完之前,你動一下就加一炷香?!?br/> 王學斌聽著耳邊的吼聲,忍著身上那指指點點的竹棍,一動不敢動。
他健身三年了,雖然沒特意扎過馬步,但是還是能夠忍受的,只不過因為他體質(zhì)頗招蚊子,短短半炷香的功夫,他被蚊子吃了個飽。
孫祿堂看著徒弟強忍著難受站著樁,很是滿意,因為練武不怕笨,不怕懶,就怕滑。
笨的人大不了多教幾遍,懶的人多多督促也就是了,最多練不成才。
但是滑的人表面一套背地一套,表面勤勤懇懇,背地里找捷徑,練武不像其他,找捷徑的人是最容易出問題的,或存筋、或岔氣各種問題層出不窮,治都不好治。
還好王學斌本人只是貪吃,為人還是比較踏實的,再加上這些年堅持的鍛煉,養(yǎng)成了健身的習慣,這才上的了孫祿堂的眼。
“好了,起來活動活動腿腳,走一走,活絡(luò)氣血?!?br/> 孫祿堂眼見一炷香燒完,叫起王學斌指點道。
“以后每天早上四點半起來要圍著武館跑兩圈,然后扎一炷香的馬,這是每日必須的功課,今天就先到這里了!”
王學斌點頭稱是,接過趙叔遞過來的毛巾道了一聲謝。
趙叔一直就在樹蔭下,一邊剝花生,一邊樂呵呵的看著王學斌扎馬步,眼見王學斌練完,拍了拍手,把肩上搭的毛巾遞過去,勸道:
“別著急,練武三年樁,都是從這時候過來的,你底子厚,練得也快,慢慢習慣了就好?!?br/> 王學斌聽到,趙叔說的話,一邊撓癢癢一邊回道:
“沒事,我不著急,慢慢來唄!”
王學斌是真的不著急,反正回到現(xiàn)世世界時間也才幾天,年齡又不變,權(quán)當十里坡劍神,練去唄。
實在不行什么時候膩歪了,扭頭提交任務(wù),大不了以后不再來了,去別的世界學,能礙得著誰?
但孫祿堂不知道其中的道道,見徒弟心態(tài)放得正,也是很歡喜,開口說道:
“沒事,明天教你三體樁和抖大槍,馬步練膩了練三體式,再膩就抖大槍,不會讓你閑著?!?br/> 說完背著手向里屋走去,孫祿堂畢竟七十歲的人了,即便是練武之人,但仍逃不過生老病死,精力不足,回屋小憩去了。
趙叔見孫祿堂回屋了,便對王學斌說:“你也回屋歇一歇,一會咱做飯去?!?br/> 王學斌答應(yīng)一聲,回到房中洗漱一番,換了身衣服,來到廚房。
在廚房尋摸了一圈,然后對趙叔說道:“那一會就我來,您也先歇歇,我去買點菜回來?!?br/> 趙叔說了一聲好,就抬手從兜里摸錢。
王學斌見狀連忙制止道:“別,這是我打算孝敬師傅的,您這不合適,再說我這富裕,萬八千兒的我這真不叫事兒。”
趙叔一聽也不再堅持,反而笑著調(diào)侃道:“嚯,你介還真是個少爺?!?br/> 少爺這個詞只是趙叔對年輕小伙調(diào)侃的稱呼,并沒有什么尊卑意味,他管孫祿堂也一直叫師傅,不清楚其中是否有什么淵源。
王學斌聽到調(diào)侃,也笑這應(yīng)和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