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書評有朋友詢問關于對聯(lián)的問題,我找了些資料整理了一下,細讀一下很有意思,發(fā)給大家看看,轉(zhuǎn)自趙雪松寫的中國歷史人物對聯(lián)的研究
????1、作為國粹的對聯(lián)
????對聯(lián),和律詩、京劇一樣,都屬于中國文化的“國粹”。之所以說其是國粹,系因為它僅僅為中國文化所有,是中國人民(包括普通勞動者和知識分子)在長期的文化建設、文化傳承中創(chuàng)造、發(fā)展和不斷完善的文化樣式;它與中國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社會生態(tài)、精神品格、民族心理以及民風民俗、文化基因等等有著緊密的、不可分割的關系,是中國這塊土地滋養(yǎng)出的、別開生面、獨具特色的花朵。外國人對于中國的國粹,可以通過不斷的熏陶由陌生、隔膜到接受、欣賞,甚至可以通過不斷的欣賞和把玩之后模仿和學習。但這種模仿和學習也必須是以純粹的中國方式來進行,一旦脫離或者拋棄純粹的中國方式,則無法進入這類文化符號,更惶論運用之了。所以,我們可以這樣來說:任何外國人,無論他對于中國的國粹熟悉到什么程度,都不可能將其移植為他國的文化樣式,更不能使之與其他國家的文化融為一體。這是因為,如對聯(lián)、律詩和京劇一類國粹,且不說它們形成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情結(jié),僅僅是它們使用的方塊漢字和讀音方式,所謂駢聯(lián)對偶,所謂字正腔圓,即為任何一種中國文化之外的語言和文字無從參照、無從擬仿。
????國粹,按照“五四”時期一些學者的觀點,即指其為國家文化之精華。魯迅先生曾說:“照字面看來,必是一國獨有,他國所無之物了。換一句話說,便是特別的東西……”但是在當時那個國難深重的年代,魯迅尤為希望的是國家的變革和振興,是整個社會的摧枯拉朽,除舊布新,因此對于學者們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整理國故”、“保存國粹”的口號和行為十分不以為然。他諷刺道:“……但特別未必是好,何以應該保存?”在他眼里,諸如蓄辮、纏足、鴉片、麻將在中國都是“特別的”事物,因此,魯迅先生在其雜文中,將“國粹”作為一個帶有辛辣諷刺性的貶義詞來使用。如今,如蓄辮、纏足一類封建時代腐朽落后的民族習俗早已經(jīng)隨著那個時代的沒落與滅亡成為不再復現(xiàn)的歷史遺影,新時代、新世紀的中華文明和中國文化的建設,需要我們對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進行有容乃大、兼收并蓄的學習、借鑒和吸納,并將其作為符合新的文明和文化建設需要的健康因子,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而作為“國家文化之精華”的國粹,正應視為這類因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人曾說,中國有三大國粹,曰中醫(yī)、國畫和京劇,也有人將中國國粹歸為四大類,而這四大類在不同的人那里項目又有所不同。比如有的人在上述三大項中加上烹飪;還有的人則加上武術……除此之外,也有人將春聯(lián)、詩詞、剪紙、謎語、相聲、書法、民族服飾等等統(tǒng)統(tǒng)列入國粹的范疇。要是按照前面“獨有的”和“精華”這兩項定義,以上所列其實均可當之無愧地躋身國粹行列。
????中國的國粹既是我們這塊土地上長期的歷史文化生態(tài)中所孕育和形成的文化樣式,要對之繼承、發(fā)揚和光大之,則必不可少地要對其進行廣泛、細致和深入的研究,包括其萌生、成型和發(fā)展的淵源及脈流……對于對聯(lián)的形成、發(fā)展及其特征,人們其實探之已久,論之已詳,鑿鑿之據(jù),讓人開悟。然筆者從事對聯(lián)寫作和研究若干年,在吮吸方家成果,借鏡他人觀點的基礎上,亦形成有自己的一些淺陋看法,愿不揣冒昧,錄之筆下,以切磋、就教于同好。
????2、對聯(lián)的起源
????關于對聯(lián)的起源,說法不盡一致。有說起于明代的,有說起于五代的。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古今對聯(lián)集錦》在探討對聯(lián)起源上,有著較為完整的歸納。該書中說,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就有過年時在家門前懸掛桃符的習俗。所謂桃符,即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與“郁壘”的名字分別書寫在兩塊桃木板上,然后掛在左右兩扇正門上,借以驅(qū)邪避鬼,這種習俗一直持續(xù)了一千多年。直至五代時期,喜好文學,附庸風雅的后蜀末代皇帝孟昶對于每年在宮門上僅僅題寫兩個大神名字的老一套做法感覺不爽,他想來一點新鮮的創(chuàng)意。于是,“每歲除(每到年底的時候),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边@些詞是些什么詞,史書沒有記載,但后人可以猜想出,那該都是些有情趣、有文采的辭藻,而不再僅是干巴巴兩個神仙的名字。孟昶亡國的頭一年,即公元934年春節(jié)之前,他創(chuàng)作了被稱做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副春聯(lián)。《宋史·蜀世家》:“末年,學士幸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孟昶與南唐后主李煜一樣,都將祖上傳下的國家亡于趙匡胤之手,孟昶亡國還早于李煜整整三十四年。李煜作為亡國之君,卻寫下了足以流傳千古的流麗詞章,孟昶缺少李煜的才氣,寫不出那種光照千古的東西,他平庸的想像力也只能在雕章琢句上下點功夫,但正可謂“無心插柳柳成蔭”,他那兩句意思干癟的聯(lián)句,竟開創(chuàng)了中國文學中的一種新的文體。趙匡胤亡了孟昶的國家,而孟昶所倡導的貼春聯(lián)的習慣,卻成為宋代以后一項不可缺少的民間傳統(tǒng)。有王安石的詩為證:“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這首詩歌題目叫《元日》,也就是今天所謂大年初一的意思。詩中紀錄了當時老百姓過春節(jié),依舊是按照流傳了多少年的習慣,在自家門前掛上桃符。不過,依照《古今對聯(lián)集錦》作者的理解,王安石詩中的桃符,應該已經(jīng)是新式的春聯(lián)而非舊式的桃符了。只是在王安石那個時代,春聯(lián)這個名稱還未正式誕生,因此人們?nèi)匀话囱匾u的習慣將它稱為“桃符”罷了。
????春聯(lián)這一文學形式被官方正式肯定,當在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后。朱元璋定都金陵,為了體現(xiàn)普天同慶的意思,除夕前,命公卿士庶人家門前均須加春聯(lián)一副,且親自微服出巡,挨家挨戶觀賞取樂。到他這時候,已經(jīng)不像孟昶那樣,只顧著自己“納余慶”,只在自家門前張掛佳詞聯(lián)句,而要大家跟著他一起來湊熱鬧了。而且,原先或畫或?qū)懀玫氖翘夷景?,到了這個時候,也終于改換成為紅紙了。自此,對聯(lián)便正式登堂入室,成為士大夫乃至民間百姓所喜愛的一種文學樣式,流傳至今。有關朱元璋和對聯(lián)的故事,《簪云樓雜說》有這樣的記載:
????春聯(lián)之設,自明孝陵方(始)也。時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lián)一副,太祖親微行出觀,以為笑樂。偶見一家無之,詢知為閹豕苗(即豬崽)者,尚未倩人(請人代寫)耳。太祖為大書曰:
????雙手劈開生死路,
????一刀割斷是非根。
????投筆徑去。嗣太祖復出,不見張貼,因問故。答云:知是御書,高懸中堂,燃香祝圣,為獻歲之瑞。太祖大喜,赍銀三十兩,俾遷業(yè)焉。
????該書所記,流傳日久,真?zhèn)坞y辨。朱元璋當皇帝前,未曾讀過幾天書,定都南京后,倒是學了些東西。但其有過人智力,偶發(fā)靈感,誤打誤撞寫出這么一副差強人意,略勝于順口溜的對聯(lián)也未可知。但自此對聯(lián)成為民間過年的一項重要習俗,卻是不容置疑。
????3、對聯(lián)的前身(之一)
????每一種文學樣式,其緣起都不會是憑空產(chǎn)生,一般而言,都須憑借某種“范式”——這里暫且借用一個哲學概念以表述筆者的意思——來作為自己孕生的母體,就像小說孕生于話本,宋詞孕生于唐詩,而元朝小令又孕生自宋詞……那么孕生對聯(lián)的母體是什么呢?有人說和宋詞一樣,它的前身是唐詩,的確有一定道理。
????首先,對聯(lián)的起源和唐詩繁榮的時代非常接近。前面提到了,第一副春聯(lián)出自五代后蜀國君孟昶之手,其時離唐朝滅亡不過三、四十年。唐代乃中國詩歌史上一個偉大的高峰,那時的詩人如恒河沙數(shù),不可勝記;僅留存至今的《全唐詩》收錄的詩歌就達48900余首。從初唐、盛唐、中唐一直到晚唐的兩百多年間,涌現(xiàn)出一大批杰出的詩人,他們像天上的恒星一樣一直照耀著我們這個古老的國度,如陳子昂、王勃、張九齡、孟浩然、王維、賈島、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白居易、李賀、杜牧、李商隱以及溫庭筠等等,有些偉大詩人的詩歌作品甚至到了只要有水井的地方(也就是說,只要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人傳誦朗讀的程度,可見唐詩的覆蓋面和影響面非同一般。唐朝滅亡之后,國家陷于分裂之中,于是有五代十國的興起。朝代變了,那一度精力彌滿,弘強大氣的唐代詩歌精神也走向式微,但是,一種已經(jīng)定型的文化樣式卻沒有隨著社會的改朝換代而發(fā)生變化,唐詩依然在原先的中國版圖之內(nèi),在五代十國這幾個走馬燈般新起的國家內(nèi)流傳,并在以后的發(fā)展中,逐漸隨著時代的演變而演化?!度圃姟穼嶋H上收錄的不僅是唐代的詩歌,五代詩歌也包含在內(nèi),正說明了五代文學與唐代文學的密不可分的關系。孟昶那兩句于無意之中開創(chuàng)了新的文學樣式的對聯(lián),可以說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chǎn)生的。
????其次,對聯(lián)的形式受唐詩影響很深。唐朝是中國一個新的詩歌樣式——律詩完全成熟的時期。在唐朝之前,中國的詩歌也有著一定的格式,但畢竟不夠嚴密、不夠規(guī)范,無論是詩的長短、韻律和對仗等方面,都并沒有一個嚴格的規(guī)矩,詩人在寫作時,只是遵照一個約定俗成的習慣,卻沒有一個統(tǒng)一不易的尺度。正是從唐詩開始,中國的詩歌進入了一個講究規(guī)則和法度的“格律”時代。唐朝的格律詩,一般而言分為四種:五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律詩、七言絕句。這四種形式的詩歌,不僅在字數(shù)、句數(shù)上有一定之規(guī),還包括嚴謹?shù)膶φ毯脱喉?,而對仗又包括詞性的對仗和音韻的平仄對仗。尤其是律詩,總共八句詩中,又分為兩兩相匹的四個聯(lián)句,曰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的寫作要求最為嚴格,連一句之中哪幾個字用平聲、哪幾個字用仄聲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如有的句子應“平起仄收”,有的則應“仄起平收”等等。唐詩的這些特征,不僅影響到后世的詞、曲、小令的創(chuàng)作(后代詩歌史的研究者就有把詞、曲等等也稱作格律詩的),當然也影響到對聯(lián)的創(chuàng)作——對聯(lián)創(chuàng)作中必須恪守的“對仗”可以說直接來源于唐代的格律詩,如民間在對孩童進行對聯(lián)寫作的啟蒙時,就采用這樣的“口訣”,所謂“風對雨,夏對秋”等等,這類啟蒙,告訴孩子的是,對仗既包括詞性和詞義上的,同時也包括聲韻上的。如“風”和“雨”都是表示自然物像的名詞,而聲調(diào)上,“風”是平聲,“雨”是仄聲;“夏”和“秋”都是表示季節(jié)名稱的名詞,“夏”是仄聲,“秋”則是平聲……
????對聯(lián)的寫作,雖然受唐代律詩影響很大,但也不能不看到,它實際上也受到唐以前各種詩歌形式的影響。最明顯的例證就是它的句式絕對不局限于五言和七言,而是從兩言到七言乃至多言的均有。并且,它通過組合詩歌的各種句式,甚至創(chuàng)造出多達百言的長聯(lián),而百字長聯(lián)的迂回曲折,搖曳多姿,竟能容納一首普通的詩歌所不可能包容的豐富的生活內(nèi)容和思想感情。
????筆者所見到的最短的對聯(lián)為兩言對聯(lián),如明成祖朱棣與翰林學士解縉兩人合作的對聯(lián):
????色難;
????容易。
????朱棣在讀書時,讀到書中有“色難”二字,認為這兩個字很難找到與其相對的詞匯,沒想到解縉當即回答說:“容易”。解縉的回答包括兩層意思,一是說“色難”一詞不難對,二是“容易”本身就和“色難”形成工穩(wěn)的對仗?!吧焙汀叭荨倍际侵溉说拿婷捕?,而“難”和“易”則正好是一對相匹配的形容詞。
????而最長的對聯(lián)則已經(jīng)不好統(tǒng)計。自從清人孫髯翁所做的180余字的《昆明大觀樓長聯(lián)》問世以來,模仿者層出不窮。從清代直至現(xiàn)代,早已經(jīng)有人創(chuàng)造出200多字甚至上千字的對聯(lián)。今人華武所寫的贊長城聯(lián),總計字數(shù)達1000字,該聯(lián)曾獲得1985年春節(jié)全國征聯(lián)獎。而與孫髯翁同為清代人士的鐘云舫的題四川江津臨江樓聯(lián)更是長達1612字,簡直相當于一篇文章了。
????從以上兩副對聯(lián)可以看出,對聯(lián)的句式,其實已經(jīng)大大超越了唐代律詩的體例,甚至超越了歷代詩歌的句型模式。后世的對聯(lián),不再僅僅是詩歌的延展,它在句式上還吸收了散文、駢文、宋詞、元曲以及民間俗語、口語……的成分,連語氣助詞和虛詞——甚至還有象聲詞——都可以隨需要納入對聯(lián)寫作之中。因此,孟昶寫的第一副對聯(lián)或許在形式上直接來自于唐詩,但隨著對聯(lián)這門藝術的成熟,它就有了眾多的“前身”,兼收并蓄而后自成風貌,不能再將其僅僅看做是唐詩的變種了。這里將收集到的幾個例子提供給大家,以佐證筆者所言不虛。
????站住!你背地做些什么?好大膽,還來瞞我;
????想下!俺這里輕饒哪個?快回頭,莫去害人。
????——城隍廟對聯(lián)
????所謂城隍,是過去迷信當中主管城池的神,相當于知縣或知府老爺在陰間的投影。過去,官府老爺?shù)闹饕氊熤皇菙喟?,城隍老爺也是如此。民間百姓又認為,凡是神都有知曉常人所不能知的事情的能力,官府老爺斷案,或許因無法知曉人們暗中的行為而斷不清楚,但城隍老爺卻能夠無所不知,哪個要是想瞞著他背地里做壞事是行不通的。該聯(lián)借用城隍老爺?shù)目谖?,警戒那些心懷不軌的人,莫要暗存僥幸。須知,要想神不知,除非已莫為。而在語言上,這副對聯(lián)正是運用了民間口語化的形式,以俏皮、滑稽的特點,展示出對聯(lián)在語言風格上的不拘一格。
????哼,賤婦愚哉,非吾直上青云,何來彩電!
????呸,莽夫謬矣,是我親縫綠帽,始有烏紗。
????該聯(lián)以一對夫妻憑借色相和裙帶關系撈官職、貪財賄的丑陋嘴臉刻畫出來,有剖皮析骨、入木三分之效。上下聯(lián)的第一個字就是以語氣詞來開頭,以加強表現(xiàn)效果的。
????再看使用語氣助詞的對聯(lián):
????逞披發(fā)仗劍威風,仙佛焉耳矣;
????有降龍伏虎手段,龜蛇云乎哉。
????僅僅20幾字的對聯(lián),竟然共使用了六個語氣助詞。
????由此可見,對聯(lián)的前身絕對不僅僅局限于唐詩。隨著對聯(lián)這種藝術形式在實踐中的不斷發(fā)展,它早已經(jīng)有了包容萬象的能力,也正因為此,它才能茁壯地成長為一門獨立的文學藝術樣式。
????二、關于歷史人物的對聯(lián)
????1、歷史人物對聯(lián)的分類
????前面說了,有關歷史人物的對聯(lián)是對聯(lián)當中十分重要且數(shù)量很多的一類品種。因其重要,所以自有對聯(lián)以來它的存在就綿綿不絕,且令人心儀;因其量多,所以收集起來幾乎不可能將其窮盡。而這類對聯(lián),無論從寫作上,從風格上看,都存在著許多差別。關于歷史人物的對聯(lián),在許多種類的對聯(lián)當中都可能出現(xiàn),比如梁章鉅《對聯(lián)叢話》中所說的十類對聯(lián)中的故事類、廟祀類、廨宇類、勝跡類、佳話類以及哀挽類等等。而上述類別中所出現(xiàn)的歷史人物的對聯(lián),多數(shù)屬于介紹生平、褒揚事跡、歌頌功德的。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有關歷史人物的對聯(lián)與之有不同之處。比如有些以懷古方式出現(xiàn)的對聯(lián),雖常有歌頌、感嘆與追懷之意,但主要意圖卻是借古人之酒杯,澆自身之塊壘,也就是說,作者憑借前人(或他人)的故事,寫出個人一己的情緒。當然,個人的情愫未必就與時代、與社會無關,在許多對聯(lián)中,抒發(fā)個人感情的對聯(lián)其實也同樣包含了或憂國憂民,或感時傷事,或抱負深重,或志氣飛揚等等讓人感動的境界。許多自題自勉的對聯(lián),常常借歷史人物的史實故事來喻志抒懷,多屬此類。還有不少人物對聯(lián),其中未必含有多少高遠的意境,但卻通過奇特巧妙的藝術手法,滑稽幽默的表現(xiàn)方式,成為令人喜愛的諧聯(lián)趣對。除了上面所說的這些,人物對聯(lián)同樣也可以像其它對聯(lián)一樣,采用一種批判性的立場,對那些歷史罪人、*佞之輩進行尖刻、辛辣的討伐、針砭、諷刺和嘲罵;而對于并非大*大惡,卻有悖常理人倫,有違風俗道德之人,亦可勸諫之、譏笑之、責難之。
????不過,從歷史人物對聯(lián)的分布來講,人們最常見到的,是保存于眾多的名勝古跡當中的那一部分。名勝古跡,多有古人留下的遺蹤,這些地方,一方面可以攬勝,另一方面可以懷古。而懷古的最重要內(nèi)容之一,自然是對古代名人事跡、情操和精神的追念。名勝古跡當中,大量的是紀念古人的廟、堂、亭、閣、宮、祠、館、園、樓、臺、廊、寺等等,還有墓、墳、碑、碣之類——這也是區(qū)別于世界任何國家的中國特色。這些地方所留下的古人遺存,所紀錄的后人的懷想幾乎無處無之??梢哉f,中國的古代文化精神,在很大程度上靠這些古代遺跡保存下來,而這些地方所張貼、懸掛的對聯(lián),也是經(jīng)歷過多少年代才逐漸積累和豐富起來,并起到了對于中國古代文化和文明的介紹、宣傳與弘揚的巨大作用。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在中國的國粹——對聯(lián)文化中,有關歷史人物的對聯(lián)是其中最有價值,也最有意義的部分,也是我們研究對聯(lián)時最不該忽視的部分。
????既如前面所言,關于歷史人物的對聯(lián)無論從形式到內(nèi)容上都各各存在諸多特色,那么我們在研究這部分對聯(lián)的時候,也肯定有必要先將其分類細劃,以便詮識辨悟,以察其究竟焉。
????歷史人物的對聯(lián),我以為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類。一是以介紹事跡,褒揚功德,贊頌精神為主的;二是借古抒懷,以史喻志的;三是借歷史人物為名,來表現(xiàn)作者的諧趣、機智和巧慧,頗具文學特色的;還有一類就是批判與嘲諷性質(zhì)的。為了下面行文的方便,我對這四種內(nèi)容不同的人物對聯(lián)分別給予特定的名稱,將包含第一種內(nèi)容的人物對聯(lián)稱為“祭奠型對聯(lián)”(也可以稱之為“紀念型對聯(lián)”),把第二種稱為“喻志型對聯(lián)”;把第三種稱為“巧智型對聯(lián)”;把第四種稱為“嘲諷型對聯(lián)”。這僅是對歷史人物對聯(lián)的一種分類方式。除此之外,還可以根據(jù)對聯(lián)所反映的對象,將它們做這樣兩種區(qū)分:甲、以先輩(或長輩)為對象的對聯(lián);以平輩為對象的對聯(lián);以晚輩為對象的對聯(lián)。乙、以他人為對象的對聯(lián);以自己為對象的對聯(lián);同時以他人和自己為對象的對聯(lián);丙、以單人為對象的對聯(lián);以兩人為對象的對聯(lián);以多人為對象的對聯(lián)。
????這幾種分類,其實是交疊的。在所有的歷史人物對聯(lián)當中,范圍最廣,數(shù)量最大,意義也最為重要的是祭奠型對聯(lián)(而祭奠型對聯(lián)又多以先輩、以他人和以單人為對象),所以本書將對這一類對聯(lián)進行重點研究和分析。
????2、祭奠型人物對聯(lián)(之一)
????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中華大地上,隨便走到哪一個地方,都可以探尋到前人留下的遺跡。他們在多少年、多少代之前,就在這塊養(yǎng)育了一個古老民族的土地上生息。他們的肉體早已不在,但他們的心靈,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一直存留至今,成為我們承緒、發(fā)展和不斷進步的依據(jù)。他們?nèi)忝嬔陌l(fā)端,篳路藍縷的開拓,含辛茹苦的延續(xù),艱苦卓絕的成功與創(chuàng)造,無不在我們民族的血脈里留下深深的烙印,他們其中一些人的名字甚至成為了一個民族的圖騰與象征。“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他們毫無愧怍地成為后人的楷模、典范和榜樣。永遠記住他們的名字,就是永遠不忘民族的根,就是要永遠傳承那堅忍、剛健、頑強和忠誠的基因,永遠光大那浩瀚、博大、正直和弘毅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