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生意倒是不錯呀!”今個又參加完聚會,順便過來查賬的林流有些驚訝的說道。
他是知道火柴有一定的市場,可沒想到市場竟然會如此之大,這才開店多久呀,除去買莊子店鋪買斷工人賣身契的兩大頭銀子外,平時的開銷都能收支平衡了。
雖然林流買火柴主要針對的是中高階級,因此價錢上并不是后世打火機那樣的白菜價,但他的成本也高了不少,因為林流并不是完全照搬的后世火柴,他并沒有用紙盒裝而是用木盒子,虧得現(xiàn)在木材不值錢,不然成本還要上去。
這不是林流缺心眼,煞筆了,而是在古代硬紙盒子的造價比木盒子貴多,林流資本不夠多自然選擇便宜的。
作為一個有底線的商人,林流劃下了標準一個木盒子里裝30支發(fā)燭棍,照理至少能用半個月,他們開店這才大半個月了,回流顧客應該不多,生意要有起色應該在一兩個月之后,所以林流才覺得挺驚訝的,難不成顧茗是經(jīng)商天才?
顧茗自己也覺得自己做得棒噠噠,因此面對林流一臉驚訝的表情,不動聲色的挺了挺胸膛,笑道:“二爺是不知道,在您眼里這發(fā)燭棍是用來點蠟燭點柴火的,可在別人面前這發(fā)燭棍可就是用來點煙草的。”
不用顧茗在說了,上輩子作為一個老煙民的林流瞬間就明白了過來,為什么自家的生意會那么好。
國人知道吸煙,大概在明世宗嘉靖年間。葡萄牙人寄居澳門,葡人早已吸煙,前已言之,其來居澳門,習性未改,當系事實。但當時雖知有煙草,然尚無人直接輸入,且亦無人吸食。
吸煙之風蓋起于明神宗時,當時的商販將煙草形容成了包治百病的良藥,引得眾人爭相吸食。后來崇禎皇帝認為全國都在種植煙草這是動搖農(nóng)耕國家國本的事情,還一度禁煙過,歷史上清朝在明面上也是一直禁煙的。
但是在仲朝,朝廷卻不禁煙,因為仲太祖認為這吸煙是個人行為,不吸的怎么也不會吸,要吸的怎么禁也沒用,人家還是能找到辦法吸,堵不如疏。
不過仲朝雖然不禁煙,但因為怕動搖國本,土地都拿去種植煙草去了,因此特別劃分了幾個區(qū)域種植,其他的地方一律是嚴令禁止種植煙草的。
所以仲朝的煙民不說能和后世比肩,但也不少。尤其是皇親國戚功勛世家的人更是愛不釋手,很多人都是老煙民,即便是知道吸煙有害健康可還是忍不住要吸。
可古代是沒有打火機的,大家平時抽煙都是先用火石點燃蠟燭或者是油燈,然后直接將煙草放在煙桿上靠近蠟燭或者是油燈點燃煙草,有權(quán)勢的人家或者是稍微講究一點的人家則是先用明火將煙眉子點燃,然后在用被點燃的煙眉子點煙草。
但這哪里有火柴方便呀,有火柴在手,想在哪里吸就在哪里吸。尤其是在外面煙癮來的時候,別人還要各種的折騰,或者是強行忍著,可自己卻能淡然的拿出一支火柴來輕輕一劃就第一個點燃了煙草,寂寞的吸著,多裝逼,多漲臉面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