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皇宮崇政殿,年過五旬的皇太極端坐在上方龍椅上,面容消瘦,神情難掩疲憊。
他雙手?jǐn)傞_一張顏色鮮麗的,似是圣旨模樣的文書。
只見文書上寫著:“大明國皇帝敕諭金國汗?!?br/> “諸申乃我大明世代之臣,世守大明邊界。然先汗叛亂以來,千百萬生靈涂炭?!?br/> “是非對錯,朕不與置評,后人自有評之?!?br/> “今朕獲悉金國汗身體大恙,每況愈下,恐命不久矣。”
“朕聞此事,喜憂參半,喜則我大明終去強敵?!?br/> “憂則汗乃一代雄主,暴斃而亡,非朕滅之,必為朕平生所憾。”
“有黃臺吉者為金,無黃臺吉者,金國必亂?!?br/> “汗之長子豪格,優(yōu)柔寡斷,難堪大任,難掌金國。”
“其余諸子年幼,若登大位,必為傀儡。”
“汗之十四弟多爾袞,實力強大,野心勃勃?!?br/> “汗之一去,豪格必難制多爾袞,汗亦與多爾袞有殺母之仇?!?br/> “多爾袞仇汗日久,必奪汗位。”
“多爾袞實非豪格所敵,豪格必敗。”
“有朝一日,豪格無路可去,可持此國書或汗之信物投我大明,朕必護佑之。”
這是一封國書,是以崇禎的名義寫給皇太極的國書。
國書兩端那翻飛的銀色巨龍,加上崇禎的鈐蓋都足以證明這封國書是真的,確認(rèn)并非他人偽造。
這封國書是吳三桂派人送達盛京的,而吳三桂雖未投敵,但很早就與這邊有通信往來,不過都是秘密的。
這次是崇禎命人讓他將這封國書送到盛京,交給皇太極,那就可以光明正大了。
而這次國書事件的推動者,自然是沈浪,不然崇禎都不知道皇太極什么時候暴斃。
在知道正史中皇太極會在八月初九暴斃之后,沈浪就想提前布置些什么了。
經(jīng)過與崇禎商量之后,才讓崇禎給皇太極寫了這封國書,有兩個目的:
第一個目的是希望皇太極在臨死之前大刀闊斧的削弱多爾袞的實力,若能像明太祖那樣直接咔嚓了最好。
當(dāng)然,這只能想想,畢竟多爾袞三兄弟的實力很強,不可能坐以待斃。
但讓皇太極去削弱多爾袞的實力,是可以期待的。
若成功,多爾袞的實力必然下降,與豪格的競爭便處于劣勢,讓其難以成為日后權(quán)勢滔天的攝政王。
畢竟多爾袞的能力也確實比豪格強一些,野心也比豪格的大。
若讓多爾袞被壓制,而讓豪格成為下一位繼任者,多爾袞必然不服,肯定會尋機奪權(quán),從而有可能引發(fā)滿清內(nèi)戰(zhàn)。
還有另一種可能,那就是皇太極著手對多爾袞三兄弟的實力進行削弱,但未成功便暴斃。
多爾袞必然更加痛恨,加深與豪格之間的矛盾,清廷內(nèi)部動亂的可能性也加大。
如果出現(xiàn)這些情況,那自然是最好。
若皇太極已經(jīng)沒有精力和時間去削弱多爾袞的實力,這封國書還有第二個目的,那就是讓皇太極提前立下遺詔,死后傳位于豪格。
因為正史中皇太極是突然暴斃,沒有立下遺詔,所以豪格就沒有足夠的名義繼任帝位,這就給了多爾袞借口。
若皇太極立了遺詔,憑借皇太極的影響力,支持豪格的力量就會增強,從而影響最終的結(jié)果。
因為正史中,雙方實力相差無幾,誰也沒有把握取勝,所以才達成妥協(xié),讓順治撿了便宜。
若是豪格有了遺詔的加持,讓實力的天平朝他傾斜,那他就有機會繼任。
只要豪格繼任,對大明就有利。
所以這小小的國書,可是承載了很大的使命。
大明現(xiàn)在淪落到用一封國書去謀劃這種大變,也是沒辦法的事。
畢竟現(xiàn)如今大明對于滿清,是處于守方,即便知道皇太極要暴斃,也沒能力在這個時候去做些什么,只能通過這種方式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