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張豐說不久有五千斤精鐵過來,趙左林才稍稍放心,繼續(xù)匯報道:“老板,按照您高標準,嚴要求的指示,我們第一批招了兩百多人,全部都是熟練的手工匠人,過兩天他們將來上班?!?br/> 張豐道:“兩百多人,不少嘛,居然這么順利。”
趙左林道:“老板,您不知道,我們要招匠人的消息一放出去,且還中午管飯,每月有二兩銀子以上的工錢,很多人都跑來了,我們從中挑選了兩百多人,再過一個月左右,我們再準備招兩、三百人?!?br/> 小青山兵工廠的最終規(guī)模大約有各類技術工匠一千人左右,經過兩次招工,前后歷時一個月左右,基本就能達到一千人。
張豐道:“這么多匠人,這些都是寶貝啊?!?br/> 趙左林道:“匠人歷來是不缺的,很多匠戶窮得快要飯了,我們待遇這么好,他們擠破腦袋都想過來,甚至匠戶營很多人都跑來了。”
“匠戶營?”
張豐有耳聞,松江府就有幾個匠戶營,里面有很多手工藝匠人,這些人,世代相傳,部分匠人還有祖?zhèn)鞯慕^活。
明代沿襲了元代的匠戶制度,將人戶分為民、軍、匠三等。其中匠籍全為手工業(yè)者,軍籍中也有不少在各都司衛(wèi)所管轄的軍器局中服役者,稱為軍匠。
從法律地位上說,這些被編入特殊戶籍的工匠和軍匠比一般民戶地位低,他們要世代承襲,且為了便于勾補不許分戶。
匠、軍籍若想若想脫離原戶籍極為困難,需經皇帝特旨批準方可,且身隸匠、軍籍是不得應試躋于士流的。
匠戶制度有很多弊端,匠戶又要受手工官坐頭的管制盤剝,工匠以怠工、隱冒、逃亡等手段進行反抗,明政府不得不制定了適應商品經濟發(fā)展的以銀代役法。
到了明末,匠戶管理更加松散,或是名存實亡,匠戶只要每月上交一定的銀子,官府也懶得管理,身隸匠籍者可自由從事工商業(yè),人身束縛大為削弱。
張豐感慨,這個時代萬般不好,但至少有一樣是比較好的,那就是有很多匠人,鐵匠、木匠更是不缺,還有一些能制造兵器鎧甲,甚至是能制造火繩槍的匠人。
人才就是財富啊,有這么多的匠人,張豐大大放心,自己的兵工廠很快就能制造出一支一支的火槍,當然,關鍵是要有足夠的,質量比較好的精鐵。
沒有大量的鋼材,這是張豐感到一個比較頭疼的問題。
鋼材?。?br/> 大量的鋼材!
這個問題真頭疼,張豐心中想道,這五千斤精鐵用完,不知道還能不能從官府買到大量的精鐵,這五千斤精鐵還是借口自己是團練總兵,需要打造兵器為由買來的。
另外,官府的精鐵不但貴,而且限量,以后肯定遠遠跟不上自己的需要,五千斤精鐵,只能解燃眉之急,不是長久之計。
張豐問道:“老趙,你們招收的匠人的時候,有沒有能造船的匠人,能造那種大輪船的匠人?!?br/> 雖然不明白張豐為什么要這樣問,但趙左林還是道:“老板,真有一些能造大船的匠人,他們是龍頭鋪匠戶營的,前兩天我們招工的時候,龍頭鋪匠戶營就來了很多人,不過,其中很多是造船的,不符合我們的要求,他們失望而回了。”
龍頭鋪是一個地名,匠戶營在龍頭鋪而得名龍頭鋪匠戶營,那地方在上??h的縣郊。
張豐道:“那地方不近,走路起碼要大半天?!?br/> 趙左林道:“可不是,也不知道他們是怎么聽說我們要招工的,走了大半天,來了二、三十人,但因為他們只知道造船,我們只招了幾個木匠活不錯的人。”
造船,肯定是造木船,懂木匠活就不稀奇了,但又有區(qū)別,因為人家的重點專業(yè)方向是造船,而不是普通的木匠。
張豐打算建一家造船廠,以后用船的地方多了,尤其是那種十幾丈長的大船,這種大船,有很強大的運輸量,一次性運輸幾百噸,甚至上千噸貨物都不在話下。
水運,相比陸上交通要便捷得多,也成本低得多,就如運送布匹去南京,如果從松江府出發(fā),走陸路的話,數(shù)百公里,運輸基本憑借馬匹和馬車的明朝,運輸成本高昂。
但水運就會好很多,從上海至南京,非常的方便,當然,關鍵是你得有船,那種能運輸大量貨物的大船。
張豐打算造船,先造大木船,運輸自己的貨物銷售到南京一帶,另外,張豐自然不是簡單的造大木船。
張豐的未來打算是制造蒸汽機,制造以蒸汽為動力的大運輸船,到時跑海運,至天津,甚至更遠的地方都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