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還要忙活,相偉榮這就走,沒打算留下吃飯。
走之前要了個食堂里原本裝面粉的結(jié)實棉布袋,往自行車三角檔上頭的郵政褡袋里一塞。
褡袋半新不舊,不知道車隊里誰問郵電局要來的:這玩意實用、結(jié)實,什么都能往里塞,更重要的是還能防盜。
賊偷普通自行車被抓坐牢一、兩年,偷郵政自行車,三年起步,判上十來年都不稀奇!
賊不傻,看見裝了郵政褡袋的自行車都繞著走。
沿著來路往回騎,輕松自如,心情舒暢,不需要提防那些上輩子多得連個停車位都難找的汽車。
這會的大街,除了行人和偶爾幾輛自行車,連拖拉機都少見。
再次路過“三八點心店”,一兩糧票加上一毛錢,買了一甜一咸兩個燒餅當(dāng)中飯。
中午要出去,把原本安排在今天晚上的事先給搞定,過會沒工夫坐下來吃飯。
趕著騎回車隊,在宿舍里把部隊帶回來的鋁質(zhì)水壺灌滿熱水,塞進個軍用挎包。
想了下,把三節(jié)電池的手電也帶上,又下樓在修理車間拿了個結(jié)實的大號改錐、一柄圓頭榔頭,連著挎包全給塞自行車的褡袋里。
不開吉普,那車太顯眼,到哪都引人注目,下午辦事開它不合適。
騎車出城,沿著還是砂石路面的104國道一路往北,一邊山、另一側(cè)是剡縣的母親河剡溪。
三十多年后,本地政府很無厘頭的沿著河岸玉國道,造了個十來公里長的游步道公園。
市區(qū)外造公園,平時白天不見人,晚上更是連個鬼影子都不見!
一邊山一邊河的地形,沒幾塊平地和耕地,沿途村莊分布都稀疏,人得腦子抽了才會去這種公園晃悠。
如今放眼望去一派自然風(fēng)光,比砸錢砸出來,還無人欣賞的人為景觀順眼多了。
不緊不慢騎了能有個多小時,邊騎還邊把兩個燒餅給啃了,下午一點半才到個叫西鮑的山腳小村。
十多年后這個如今還叫西鮑大隊的小村,會發(fā)展成一處造紙基地,工廠密布,經(jīng)濟實力縣里排名靠前,至于現(xiàn)在...
就是個又舊又小又落后的一個山腳小村,最新的建筑還是十來年前造的一排大隊公房。
騎車沿著村前小路至山腳,路上就碰上兩個村民,后者都帶著點好奇的眼神看了幾眼相偉榮。
好奇的不是他這個人,而是他騎的這輛“郵政自行車”,還以為送信的來了。
停好車,鎖上,眼前一條石頭壘砌成臺階的長長古道沿著山勢向上。
山上還有好幾個村子,以前上邊的山里人下山都得走這條路。
運點東西人挑肩抗,苦得很。
前年打通了條上山的盤山公路之后,走這條古道的人少了些,去年還開通了到縣城的客車,一天一班,走這條道的人更少了。
相偉榮相對熟悉這條路,69年備戰(zhàn)備荒那會,全縣民兵拉練時走過一次。
二、三十年后也來過幾次,那時候這條古道成了城里人節(jié)假日鍛煉身體的好去處。
古道上頭的幾個村子還開了好些個農(nóng)莊飯店、民宿,懶人開車去,想鍛煉的走古道,到了山頂都能多吃兩碗飯。
今天來這,相偉榮不是來鍛煉,而是取東西。
騎了個多小時的自行車,兩腿不咋累也不酸,心里感嘆年輕就是好。
背上挎包、水壺,這就沿著臺階往上。走山路得不緊不慢,二十來分鐘后覺得腿腳有點酸時,到了地方。
山坡,都被山林包圍,就這一小塊地方凹進去一塊是平地。
路邊挨著山坡有座小廟,就三間屋,廟門早沒了,房子看著也快塌,更不知道叫什么名。
門頭上的牌匾什么的天曉得去哪了,當(dāng)初破四@舊可不是鬧著玩的。
山里很安靜,除了偶爾響起的鳥鳴和微微的風(fēng)聲,只剩下相偉榮這么個大活人。
走進正殿,墻上還留有不少十幾二十年前留下的紅色標語,墻角堆著幾捆剛砍沒多少天的毛柴,應(yīng)該是山民在附近采伐之后留在這陰干的。
通左邊廂房的門也沒了,走過去一看空空蕩蕩,除了幾個空的農(nóng)藥瓶之外啥都沒有。
右側(cè)廂房倒是還有個破門在,一推就開。
通過木柵欄窗戶透進來的光,相偉榮看到這里到處都是蜘蛛網(wǎng),一張破供桌倒在地上,邊上還有大小三個神像。
這幾個神像也挺可憐的,東倒西歪,顯然當(dāng)年是被迫離開原本的主殿,委屈地窩在這。
更可憐的是,神像貌似都被棍子、刀子砸過砍過,最大那個更是連腦袋都缺了半邊。
沒立刻進去,又走出廟門,抽了根煙,煙蒂腳踩滅、踩碎后一腳踢到臺階下的林子里。
還是沒人,這才回到廟內(nèi)右?guī)俊?br/> 雙手合十拜了兩下意思意思,從包里拿出那個榔頭,走到歪著的神像邊上,挨個“咚咚咚”仔細敲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