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太子探望金濂
“今日找各位過來,不外乎開春后的各種事?!?br/>
朱見濟坐在為他特制的高腳凳上,讓他能夠和諸位大臣平視談話。
“此前江南諸府遭遇了雪災,根據(jù)高卿家他們傳回的消息,賑災事宜已經(jīng)順利進行,以工代賑之法成效良好?!?br/>
江南的受災民眾被聚集起來,老幼病殘孕接受官府接濟,壯年者則是被引去開挖、疏通江南水道和田間水渠。
男人有事做,每天處于吃飽了干活,干完活睡覺的狀態(tài),也很少聽說有災民鬧事。
當然,這樣的執(zhí)行力度,也多虧了王竑高谷他們監(jiān)督著地方官。
這次賑災,被關押送到北鎮(zhèn)撫司待審的貪官就有好幾個了。
不過總體大好,證明了以工代賑是可行的。
“既然如此,孤打算將這個法子也推行至山東江北等地,如何?”
和朱見濟推測的一樣,春天快要的時候,山東附近果然爆發(fā)了旱災。
好在此前已經(jīng)有了準備,山東距離直隸也并非太遠,快人快馬花費五六天就可以往來,所以朝中臣子們聽說了山東的災情,反應頗為從容。
工部尚書石璞首先表示贊同,“太子首創(chuàng)以工代賑之法,著實造福萬民,恩重社稷?!?br/>
對于工部來說,朱見濟的“以工代賑”著實是個好東西。
因為工部雖然是六部之一,但地位長年一般,類似于現(xiàn)代的土木專業(yè),甚至于不少的工部成員都因為經(jīng)常去地方主持各種設施建造,從而一副灰頭土臉的樣子。
到了現(xiàn)在,很多官員都崇尚去清貴的翰林院或者吏部禮部當差,都不愿意來工部。
更過分的事,工部已經(jīng)是六部墊底的了,還要去和其他部門搶著去戶部要錢——
每次找到戶部的時候,大部分情況都是對方雙手一攤,表示我府庫空空,錢都被別的部門拿走了。
工部著實有苦難言。
如果把賑災和工程建設扯在一起,那么不管是賬目撥款還是基建方面,都可以得到很好的發(fā)展。
其他的大臣也表示贊同。
于謙甚至還像石璞一樣,對著小太子進行了一番恭維。
像他這樣的漢子,也就在真利國利民的面前,會對別人和顏悅色了。
“好了,那就派遣江淵、平江侯陳豫兩位卿家前往山東江北賑備饑荒吧?!敝煲姖鷶[擺手說道。
江淵謝恩。
然后繼續(xù)下一個話題。
“禮部先前上了一封奏疏,是請求恢復科舉舊制,復分南北中三卷的問題?!?br/>
“確有此事?!焙鸀]拱手回復,并且再一次陳述了不能分地區(qū)考試帶來的危害。
華夏的科舉制度曾在元朝時期中斷過一次,并且在蒙元近百年的統(tǒng)治期間,造成了南北文化程度的巨大差異。
北方常年戰(zhàn)亂,破壞嚴重,也是遭受蒙元胡化最嚴重的地方,南方在南宋統(tǒng)治之時除了軟骨病仍舊,但“物華天寶”也是有的,文化發(fā)達,被元朝“治理”時間較短,故而保留下了很多知識分子。
等到大明建國,老朱同志本著一視同仁的原則開科取士,結(jié)果憤怒的發(fā)現(xiàn)錄取的新科進士竟然全是南方人,故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南北榜案”,定下了南北分卷科考制度。
因為對統(tǒng)治者而言,手底下的人可以沒用庸俗,但絕對不能讓他們團結(jié)在一起。
放權如景泰帝,也會有意識的扶持一些跟于謙有矛盾的臣子,比如石亨就是他提拔起來分割于謙團營控制權的——
這也是朱見濟一直給石亨上眼藥卻難得沒被好爸爸認同的原因,因為景泰帝需要石亨來制衡于謙這個文臣對軍隊的掌控。
可惜這個分卷考試制度,在永樂年間被改變,景泰帝登基后又宣布自己尊奉曾爺爺,下令“科舉取士一遵永樂年間成例”,直到現(xiàn)在都被禮部反對。
朱見濟也覺得不分地區(qū)考試確實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