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王臻和張菲兒都對梅梅的事情,表現(xiàn)的不感興趣,張菲兒又說,“撞到了,也當沒看到”,蘇妮滿心的好奇,就只能憋著。
她也不敢跟伊菱聊,就怕伊菱罵她:都什么時候了,你還有閑工夫八卦?!看你的書吧!考試有把握了嗎……吧啦吧啦的。
其實第二周第一門《社會心理學》的卷子發(fā)下來的時候,蘇妮做了20分鐘就停了筆,然后就開始想:真的很奇怪啊,以伊菱的蕙質蘭心、積極緊迫,她真的不像是考不上本科的人啊!當年高考,她到底是差在哪兒了呢?
將桌上的卷子翻了個面兒,看著空空蕩蕩的5道論述題下,零星的筆墨,有一種最近頻頻冒頭的思緒,又驀然涌起——蘇妮又想起,那些成功的低學歷者,除了之前念到過的老干媽,這一回,涵蓋中外:
比爾.蓋茨啦、史蒂夫.喬布斯啦,韓寒啦、創(chuàng)辦了“汽車之家”網站的80后企業(yè)家李想啦,等等、等等。
他們都沒有念過大學,或者念了,但因為覺得學校里沒有自己想要的知識、教科書上的過于呆板沒意思,所以就輟了學。
他們無一例外皆是靠創(chuàng)業(yè)做生意,起的家、發(fā)的財,人生的軌跡充滿跳脫與勇敢的冒險,跟著,他們便成了!就在他們的同齡人還在一心向學的時候,他們已經先人一步的,走在了許許多多的人前面!
蘇妮越發(fā)覺得,這些人的做法實在太特么的對了!為什么這個世界上,成功的人永遠是少數(shù)?就在于此啊——因為大多數(shù)人,都是過分的按部就班了??!
于是,就在這緊張的心理學考場內,蘇妮竟開悟的領略到了一條“人生真理”!盡管從小學開始,老師就一直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她既沒有實踐過,也沒有調研過關于這條所謂真理的客觀性。
然而,憑著對上述名人們的“認知”,蘇妮就是認為,她總結的,即是事實——人,之所以平庸,之所以一輩子貧窮,就是因為太老實、太聽話、太被應試教育的條條框框限制!以至于,被分數(shù)“判刑”,讓成績“定死”,自己都不愿相信自己的,主動淪喪能力!
這么一想,蘇妮抬頭看了看周圍,還在奮筆疾書的同學們,突然,便升起一種悲憫與驕傲。她的目光再回卷子時,已然“超脫”般的游離于考試本身了。
她開始批判:看看老師出的這些題,考驗的都是些啥?!什么名詞解釋:社會知覺、信度。這無非就是拼記憶力啊!這種呆板的思維儲量問題,到了實際工作中,又有什么意義嗎?現(xiàn)在都有電腦了,學會隨找隨用,就可以了嘛!
撇了撇嘴,將卷子展開,最后兩道是分析題,15分一道。
蘇妮面對這不拼記憶力,考靈活運用的問題,卻又有另一番解釋:
這真的是生活中用得到的知識嗎?為什么我們的應屆畢業(yè)生到了社會上,仍是一張白的不能再白的小白紙?就因為我們的教育,是脫離實踐的??!學到的東西,根本追不上時代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