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初臨舊金山
1860年七月的舊金山還不是后世那個大都市,但此時已經隱隱有了雛形。
這個因為加州金礦而發(fā)展起來的城市現(xiàn)在可以說是貨真價實的罪惡都市。
“1849年礦工來了,1851年娼婦也來了,等他們搞到一起去,本地人就出現(xiàn)了?!?br/>
這首19世紀舊金山的民歌生動的解析了此時的舊金山。
飛鳥號作為一個僅僅載重五百噸的商船,對這個連接遠東以及歐洲淘金客們的港口來說毫不起眼。
在領航船的帶領下,風塵仆仆的飛鳥號平安靠岸。
不到兩個小時,一艘滿載東方人的商船靠岸的消息就轟動了這個城市。
現(xiàn)在還不是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修鐵路的時候,所以這里的華人還不多。
清國的虛弱才剛剛顯露,雖然被胖揍了幾頓,但是靠著龐大的人口,清國在外國人眼中還屬于遠東大國。
所以此時的華人還不叫華工,起碼有點尊嚴。
更別說是兩百多名著裝體面手持步槍的新明帝國子民了。
統(tǒng)一的嶄新迷彩服、解放鞋背著登山包的華人讓此時的舊金山普通居民滿眼羨慕。
美國南北戰(zhàn)爭之前,只有黑人和水手的服裝是大規(guī)模生產的。前者是因為奴隸的原因,故而需求量巨大,后者是因為當水手的人太多了。
當時的一件新衣服,屬于家庭中的重要開支,一個工人通常沒有第二件體面的衣服。
除了衣服,工人們的生活狀況也很不妙。
就拿1840年英國工人來說,他們家庭的平均壽命是15歲,他們的孩子活過5歲的只有43%。
距離現(xiàn)在僅僅剛過去20年,工人的待遇依舊是那樣的糟糕。
歷史上,歐洲資本家解放奴隸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用工人比用奴隸劃算。
因為現(xiàn)在一個黑人男性青年奴隸接近2000美元。而一個工人用到死的價格是遠遠低于它的。
“能找到安排下所有人的旅店嗎?”戴著雙層口罩的李明啟,聲音顯得有些沉悶。
“要是集中在一起的話有些困難,可以多跑幾家旅店。要是著急的話,倉庫應該也可以滿足你的需要。”
歐內斯托看著李明啟臉上戴著的雪白口罩,忍不住心疼的咧了咧嘴。
現(xiàn)在的舊金山雖然比歐洲那些大糞坑強點,但是味道也不比化糞池差多少。
皇帝陛下吸入的第一口‘自由’空氣差點讓他吐出來。
兩百多統(tǒng)一著裝的武裝份子很有威懾性。碼頭特有的小偷和黑幫沒有敢來找麻煩的。
這讓皇帝陛下扮豬吃老虎的想法落了空。
“還是盡量找挨著的旅店吧,我們在這里停留的時間應該不會太久,等到辦完事情就會離開?!?br/>
看著謹慎圍過來的幾個警察,李明啟結束了這個話題。
“先生,請問有什么需要幫忙的嗎?”
領頭的一個警長扶著槍套,遠遠的喊了一聲。
對于這些長時間霸占碼頭的外國人,警長心里十分不爽。
但是看在對方人多的面子上,警長準備展現(xiàn)舊金山人熱情的一面。
“我們正在討論關于旅店的事情,您有什么好的推薦嗎?”
歐內斯托沖著對方微微扶了扶帽子,將一個大不列顛特有的虛偽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
而我們的皇帝陛下則是完全的無視了對方,正在交代劉有財關于帝國子民的住宿問題。
“萬歲爺,可以先讓他們住在船艙里。要是想要四處逛一逛的話,可以選擇白天?!?br/>
劉有財給出了自己的觀點,讓皇帝陛下不斷點頭。
“行,我先帶著二河他們去辦點事。等我們找好住處再好好安頓他們吧?!?br/>
商量妥當之后,劉有財就帶著一百五十名的國防軍戰(zhàn)士呼啦啦的重新上了船,現(xiàn)場只留下了幾個手藝人和劉二河帶著的錦衣衛(wèi)們。
人少了事情就好解決了,在警長的呼喝下找來了幾輛馬車,向著城區(qū)行去。
第一站就是本地的銀行,李明啟需要用鋁錠換一些美元。因為需要用美元來給帝國的手藝人們購買一些常用工具。
李明啟一身龍紋刺繡的修身黑色西服,一頂許文強同款黑色禮帽,手中提著一根鋁合金材質的金色圓頭盤龍手丈走在前面。
身后跟著由劉二河率領的二十六名身穿形象崗保安服的漢子。
旁邊跟著面帶討好笑容的歐內斯托。
一行人的到來,讓銀行內的服務人員小跑著迎了出來。
得知外面的馬車上裝著超過一噸的鋁錠之后。服務李明啟的員工馬上就換成了一臉諂媚笑容的銀行經理。
“這位是從清國來的貴族,準備在新大陸建立一個貿易點。以后瓷器、茶葉、生絲之類的貨物就會源源不斷的送來了?!?br/>
歐內斯托的謊話張口就來,把銀行經理忽悠的一愣一愣的。
雖然對于這個拉著一噸多的鋁錠來貿易的清國貴族有著好奇,但是在巨額的利潤之下他選擇了相信對方。
又聽說對方要把這些珍貴的鋁錠存入他們銀行之后,經理臉上的笑容就像是看到了死去多年的老爹。
“這些珍貴的鋁錠一半換取黃金,一半兌換成美元。你放心,兌換的美元將會用來購買土地,置辦工廠之類。到時候還得麻煩貴行呢。”
看到經理聽說要兌換一半的黃金而露出的為難表情,歐內斯托又拋出了一個提議。
這個提議讓經理的表情舒緩了不少。雖然兌換這么多的黃金有些困難,但也不是不能湊出來。
如今鋁可比黃金受歡迎,尤其是那些歐洲的貴族富豪們。他們對于鋁制品的追捧近乎于癡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