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氣候、地理以及某種神秘原因,江州一直以來就是馳名中外的康復勝地。
二百公頃的石象湖煙波浩渺,霧靈山、獅子山相鄰,常年溫潤氣候宜人,東接鄂嶺湘水,南靠原始森林,植被覆蓋率達到驚人的70%。
湖畔與山間,名牌醫(yī)院云集,醫(yī)學院校眾多。無論是醫(yī)院還是學校,其他分支專業(yè)不敢說,但康復方面,無論是神經康復、運動創(chuàng)傷還是生命療養(yǎng),都處于全國前列。
患有神經系統(tǒng)疾病、骨關節(jié)系統(tǒng)、各種慢性病患者,從全國及至世界各地紛至踏來,又以一種遠高于其他地方的治愈率與康復效果,高高興興地返回。
江州政府早在十年前,就以打造“康復之都”城市名片為施政方針,配套了相關土地、資金和政策,從各個方面為患者和家屬、專家人才與院校資源、商業(yè)資本提供了大量的綠色通道,由此集中了各方面的政治、經濟、人文及至旅游資源,將江州這個原來的三線貧困城市,建成了青沙江沿岸,一座璀璨明珠般的平湖之城。
而這一切的變化,正是咱們主人公厲海離開家鄉(xiāng),在京北漂泊的這十余年。
……
在江南某所**康復醫(yī)院陪護厲海母親的,是他的親妹妹,名字就叫小妹。
也不知道當年他倆父母,在給女兒取名時,打了什么樣的懶主意。
小妹的出生,趕在了計劃生育收緊口子的尾部。江州鄉(xiāng)下的重男輕女觀念倒不強,要第二個孩子的愿望,大多只是多生孩子多種樹,人多家旺的舊觀念而已。
小妹是跟著父親在鄉(xiāng)下長大的,厲海先跟知青母親回了城,十年后,父親才帶著小妹進城,一家人才得以團聚。
在厲海兄妹倆成長中最重要的十年里,并沒在一起,所以他和小妹的感情,并不像別的兄妹那般親密。加上父母文化水平不高,無房產也無技能,拖著兩個孩子,在這江州城里掙扎度日。后來厲海父親,更是因為積勞成疾過世,三口之家的境況,更是一年不如一年。
小妹的文化成績,因為鄉(xiāng)下教育落后的原因,一直沒能跟得上城里孩子的水平。初中畢業(yè)后她上了一所財經職校,早早出來幫母親一起供哥哥讀書——盡管十余年前,未教育產業(yè)化的大學學費并不昂貴,但四年下來,家無恒產的厲海一家,還是被生生掏空了家底兒。
……
小妹的婚姻也看似草率。
厲海大學四年級的時候,她經人介紹,和同一條街的某個熟人家庭相了親。那青年開了一家理發(fā)店,雙方見過幾次面之后還算滿意,相識三個月之后,舉辦過簡單的結婚儀式,小妹就進了對方的家門。
當時,厲海正在一家京北報社單位實習,陪一位老記者在煤城暗訪,遭遇了一段時間的失聯(lián)。
等他回到學校接到母親電話時,一切已經無可挽回——當時家里的許多事情,都是強勢的母親一手做主的,貧賤家庭母子關系的交流也并不親密,所以厲海只是一個被通知的角色。
待厲?;氐浇?,見到自己的妹夫熊大明,倒也看不出來個好賴,于是也就接受了小妹已為人婦的事實。
爾后他一直在京北城漂著,母親和妹妹都沒怎么告訴他,這場婚姻里面,小妹的種種不幸:
熊大明因為是獨生子,他從小被父母嬌生慣養(yǎng),初中拿了個畢業(yè)證之后,就開始混社會,交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好吃懶做不務正業(yè)。
后來他的父母也是看不下去,就掏空家底,買下了一個臨街門面房,給自己兒子開了一家理發(fā)店,期望他學一門手藝來自己養(yǎng)家糊口。
小妹認識熊大明的時候,也正是他還算收心,給一個師傅當了兩年學徒,剛剛自己開店,躊躇滿志要給父母回報的時候。
熊大明的理發(fā)店位置不好,生意清淡,他的手藝也學得并不扎實,收費還高于同行水平,于是漸漸地生客不來,熟客減少,生意和口碑都下降得很快。
熊大明的連鎖美容店夢想,就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