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慣例,誰家要是不來人幫忙,會被人說閑話,將來他家有事別人也不會去。
喬小如聽見這么多村里人主動前來幫忙,又歡喜又憂愁:她以為要擺席面請所有人吃飯呢!那可真是坑死小命了!
還是后來跟沈寡婦打聽了才知道,不需要請村里人吃席面,只需要準(zhǔn)備點兒饅頭、煎餅、蒸米糕讓大伙兒隨便吃一點就成!
當(dāng)然,更講究一點的人家還會準(zhǔn)備一籃子白水煮蛋,用紅色染料把雞蛋染紅,還會準(zhǔn)備兩包糖果。
喬小如家狀況擺在那里,不準(zhǔn)備這些也沒人會說什么。
喬小如趕在頭天晚上連忙安排了起來,家里頭沒有面,便拿了大米去找人換,一斤半大米換一斤面,一共換了十斤面回來。
再用桶泡了二十斤大米,明天早上好去磨成米漿蒸米糕。
第二天一早,沈寡婦、張嬸等好幾個婦人前來幫忙,有的去磨米漿、有的做饅頭,說說笑笑手腳利索,什么都不用喬小如操心。
農(nóng)村里沒什么熱鬧可看,對于最愛趕熱鬧的孩子們自然少不了跑進(jìn)跑出的,一個個等著吃饅頭和米糕呢!
這種事?lián)Q做哪家都一樣,主人家都不會說嫌棄之類的。喬小如更不會,還特意用瓢舀了大半瓢曬得半干不干的板栗給他們燒著吃,眾孩子更是開心不已。
幫忙的婦人們見自家孩子還有栗子吃也開心,心里無不滿意暗道喬小如會做人,口內(nèi)少不得笑著說些:“留著燉雞燉肉、端午包粽子多好,給他們吃浪費可惜了!”、“可不是,好歹也能賣幾個錢吶!”
楊氏、張氏估摸著饅頭、米糕已經(jīng)上鍋蒸了才牽著、抱著自家的孫子來了。
楊氏一進(jìn)來就假笑道:“喲,都蒸上啦!我還以為沒有這么快咧!寶哥、大毛兄妹倆事多,吃飯也不好好吃,好容易才喂好,我一忙完他們倆就趕忙過來,哪曉得還是遲了!”
張氏也是差不多的話,一雙眼睛骨碌碌轉(zhuǎn)著不自覺的就往蒸籠上看去。
因為張嬸家距離新院子更近,為了更方便拿去新院子,做這些東西就在張嬸家。
“知道大嫂、二嫂孫子、孫女還小,肯定忙不過來,哪兒能麻煩大嫂、二嫂呢?”田氏笑著招呼,請她們坐。
早在這兩位進(jìn)來的時候眾婦人便擠眉弄眼相互打了個眼色,誰都不是傻子,會信了這兩人的話才怪!
不過這是人家盧家的家務(wù)事,而且連田氏都這么說了,她們盡管心里鄙夷,面上也不會顯,口里更不會說,紛紛附和田氏的話,笑瞇瞇拿凳子叫她們坐。
此時這邊只有田氏和小豆芽,喬小如和傻夫君在新院子那邊,那邊一大早就已經(jīng)開始動工了,因此這饅頭和米糕第一撥也已經(jīng)蒸上了。
等梁柱框架整個弄好大伙兒就會來吃東西當(dāng)做早飯,然后就是在負(fù)責(zé)調(diào)度之人指揮下命眾人將木板一塊塊釘上去,最后才是蓋瓦。
之后再吃點東西,大家便會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