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淄通往高密的馳道上,一輛用來運送糧食的“敞篷”馬車,正在積雪融化之后的結冰路面上飛速疾馳。
車上未載糧,而是載了人。
衡胡緊緊拽著已經勒成筆直線條的灰色韁繩,向司匡展示君子六藝中的御車之術。
“駕!”
“駕!”
他不愧是儒家《周易》學派高徒。
所駕馬車行駛平穩(wěn),顛簸感較輕,只有清脆的“嘎啦嘎啦”聲。
司匡坐在后面。
雖然身披兩條厚厚的被褥,但是感受從背后襲來的西北風,還是不由自主地打寒顫。
他實在忍不住了,往前挪了挪身子,屁股下那堆曬干了的稻草被擠成一團。
壓低腦袋,大聲詢問:“衡兄,我們距離高密縣,還有多遠的距離?”
司匡當初是沿著馳道,一路走到稷下的。
路途遙遠,一百六十多公里,再加上那天積雪覆蓋嚴重,根本記不清路,只能請教這個駕車之人。
衡胡聽到呼喚,抬頭看了一眼太陽的位置。
估摸了半分鐘,扭頭,回答,“司公,現(xiàn)在是巳時,我們已經走了將近三個時辰了。因為中途休息了一次……我估摸著,大約再有三個時辰,就能到高密縣?!?br/> “衡兄受累了!為了小弟,竟然要駕車六個多時辰?!?br/> “司公客氣了,能為公駕車,乃鄙人之榮幸?!?br/> 司匡趴在車沿上,靠近衡胡,笑著說道:“等到了高密,匡定當重謝!”
“那鄙人就拭目以待了!”
衡胡哈哈一笑,甩韁繩的力道變得更大了。
“駕!駕!”
……
一個時辰之后
二人在路邊停下了。
衡胡把馬拴在一顆較為粗壯的樹上,喂了幾把稻草后,便拿著干糧,跑到司匡那里,套近乎。
他坐在司匡的左手邊。
打開裝糧食的口袋。
左手伸進去,在里面摸索了一陣兒。
最終掏出一塊士力架大小的肉干。
他把肉干遞過去,笑著說道:“司公,吃點肉干吧,這上面撒過鹽,味道甚好?!?br/> “多謝!”
司匡盯著這塊肉干,眼睛冒著血淋淋的紅光,雙手顫抖著接過來。
放到嘴邊。
牙齒一抬。
輕輕一咬。
硌牙感傳遍全身!
咸溜溜的味道,刺激著味蕾,在舌頭上打轉。
兩行清淚從眼角滑落,一種感動到無以復加的情緒,從內心深處緩緩升起。
終于吃到肉了!
四天了!
整整四天了!
這是他穿越之后,吃到的第一塊肉!
雖然很硬!
雖然鹽撒的不均勻!
但味道,比以前吃過的所有美食,都要好!
司匡激動的熱淚盈眶,用牙齒咬著肉干,雙手猛地抓住了衡胡的雙手,嘴唇輕動,但吐字不清晰,“衡松,根日雞恩,日后定寶倍報哈。”
(今日之恩,日后定百倍報答)
“司公客氣啦!到達高密縣之后,只要司公能在空余時間,給在下講一講先秦之事就行啦!”
“這個好說?!彼究稂c頭答應。
隨后,咬著肉干的邊緣,猛地撕下一條,在嘴里咀嚼,品味。
因為肉干太硬太咸,他不得不打開竹筒,猛地喝了一口水。
將肉干連帶水一同吞下肚,司匡拍拍胸口,一副交給我吧的樣子,“這種小事,不用到達高密縣,我現(xiàn)在就能講!”
“此言當真?”
“當然!”
衡胡激動的臉色紅潤。
他忽然想到了什么。
突然站起來,火急火燎跑回馬車,從駕車的位置拿出一塊木炭、一卷尚未書寫的竹簡。
他認為:司匡講述的內容,連褚大都能折服,不記下來,枉聽一次。
右手抓著漆黑的木炭,左手打開竹簡,木炭放在竹簡右上角的正上方。
他這番動作,就像是一個準備默寫的小學生似的。
“司公請講!”
“咳咳咳?!彼究锟人詭茁?,清了清嗓子,開始講述先秦之事。
他盯著衡胡的雙眸,率先提出一個問題。
他打算從這個問題入手。
其聲音朗朗,傳于八荒。
“君以為,禮崩樂壞自誰始?”
“啊?”衡胡驚呼一聲,隨后陷入了思考,“呃呃呃……”
大腦瘋狂運轉。
隨后,他想到了一個典故,那個一箭射周王的典故。
于是自信滿滿的回答,“夫子曾言,鄭莊公繻葛拒周!禮崩樂壞應自諸侯始!”
司匡遺憾地搖了搖頭,“不對!”
“?。侩y道是自士始?”
“還是不對!”
“自黎民始!”
“差的越來越遠了?!?br/> “?。磕堑降资亲哉l始啊?!?br/> 衡胡抬起頭,眨眨大眼,一時間摸不著頭腦。
不是諸侯,不是士,不是黎民……難道是卿大夫?
難道司公想的是三家分晉,田氏代齊?
不太可能吧。
在這之前,禮崩樂壞早就開始了啊。
懷著不解的心,他張開嘴巴,準備回答這個不靠譜的答案。
司匡滿面笑容,笑吟吟地說道:“行了,你是想說卿大夫吧?”
“昂。”
“還不對!”
“?。咳绻@個也不是……司公,沒人了??!”
“誰說沒人了?不還剩一個嗎?!?br/> 司匡咧著嘴,向后一仰,從路邊撿了一根樹枝。
一邊說,一邊在地面上寫了兩個歷史事件。
烽火戲諸侯。
周平王東遷洛。
他用樹枝把地面上的這兩件事圈了起來。
沉聲道:“禮崩樂壞,自周王始!昔日,周,禮崩樂壞源自平王!”
“不是吧?”
衡胡右嘴角瘋狂地抽搐,感覺上了賊船。
怎么眼前這位折服儒家大儒的少年,講的內容,不符合自己受到的教育?
“咕咚。”他猛地咽下一口唾沫。
看了看周圍,沒有其他人。
臉上的肉堆積在一起,用顫巍巍的聲線,問道:“此何解?”
雖然左傳之曾經隱晦地表達出平王非禮、無能、心虛膽怯,但這并不能作為平王導致禮崩樂壞的證據吧?
《周易》講究規(guī)律與法度。
因此,他們這群經學家,熟讀的一般是《公羊春秋》。
左傳這種旁門左派傳達的思想,不符合他受到過的教育。
《春秋》三派,只有公羊所傳授的,才是近道之策!
谷梁、左傳?
旁門小道耳!
司匡笑著說道:“衡兄,想要弄明白此事容易!不過在此之前,吾想詢問一個問題?!?br/> 衡胡正色道:“司公但說無妨!”
“君可知,平王生平當中,做過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司匡挑了挑眉毛,一臉壞笑的詢問。
“這個……”眉頭一皺,衡胡沉思,快速地回憶夫子所言,“應該是遷都洛陽吧?”
八方之廣,周洛為中,謂之洛邑。
平王東遷洛,但求以興周。
這是他自幼就懂得道理。
“哈哈?!币婔~兒上鉤,司匡咧嘴一笑,隨即立刻搖搖頭,道,“非也!平王東遷的確是大事,但稱不上最重要?!?br/> 衡胡:“????”
這都不算大事?
除了這一個外,史書上貌似沒有記載其他的事情了。
難不成還有什么隱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