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陸紹于憲宗元和年間(公元806年~820年)拜訪表兄于慈溪定水寺。他為寺僧帶去了蜜餞和水果,旁邊寺院的僧人跟陸紹也比較熟,所以后者叫人前去邀請。
良久,旁寺僧人攜一李秀才到了。
大家環(huán)坐,笑語不息。定水寺住持叫弟子煮新茶,發(fā)了一圈子,獨(dú)不給李秀才。陸紹不平,問:“為什么?”
定水寺住持笑道:“如此秀才,也要想品茶嗎?還是喝點(diǎn)剩的吧?!?br/>
攜李秀才而來的臨寺僧人說:“秀才乃術(shù)士,座主不可輕言。”
住持說:“輕言?不逞子弟,有什么可畏懼的!”
這時候,一直沒說話的李秀才站起身,說:“我與禪師素昧平生,何以知我為不逞之徒?”
住持大笑:“走在路上,見酒肆就奔去;做起事來,反復(fù)無常——能是佳才?”
李秀才起身,向在座諸人拱手道:“我不免要當(dāng)著貴客們的面造次了?!闭f罷,把手縮進(jìn)袖子,放在兩膝上,大聲道:“小僧安敢無禮!竹杖何在?可擊之!”
話音未落,房門后的一條竹杖兀自蹦起,連擊定水寺住持的頭部。
陸紹等人大驚,急忙起身庇護(hù),但那杖像是被人拿著,仍不停地從人縫中探過去擊打。
李秀才喝道:“捉此僧向墻!”
住持便負(fù)墻拱手,色青短氣,唯言饒命。
李秀才又道:“可下階!”
于是,那住持不由自主地跌撞到臺階下,以頭碰地,滿臉血流。見此情景,下意識觀看了一會兒的諸人紛紛求情。
李秀才徐徐道:“為不連累大家,我活他一命。”說罷,向大家拱了拱手,揚(yáng)長而去。
在唐朝,隨便一個書生模樣的人,都有此秘術(shù)。所以,這個故事中的一些疑點(diǎn),比如為什么受邀后李秀才良久才至,再如定水寺住持與秀才有什么過節(jié),就顯得都不怎么重要了。此外,以物擊人這樣的場景,《西游記》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
這沒什么好奇怪的。因?yàn)椤段饔斡洝分泻芏喙适轮苯尤〔挠凇队详栯s俎》。比如前面說的羅公遠(yuǎn)與不空的斗法、梵僧難陀的法術(shù)。
再比如下面的記載:“衡岳西原近朱陵洞,其處絕險(xiǎn),多大木、猛獸,人到者率迷路,或遇巨蛇,不得進(jìn)。長慶中,有頭陀悟空,嘗裹糧持錫,夜入山林,越兕侵虎,初無所懼,至朱陵原,游覽累日,捫蘿垂踵,無幽不跡,因是胼胝,憩于巖下……”
湖南衡岳,山險(xiǎn)木密,人至于此,多迷路難返,或遇巨蛇猛獸,不得前進(jìn)。唐穆宗長慶年間(公元821年~824年),附近有寺,寺中有一頭陀,名叫悟空,喜歡踏野尋幽,算個背包客,曾夜入衡岳大山中,戰(zhàn)蛇斗虎,無所畏懼,潛溪附藤,處處留下足跡。
后至一地,名叫朱陵原,山勢更險(xiǎn),但景色也越發(fā)美麗。此時悟空已游覽數(shù)日,雙腳有些疼痛,囊中糧食也已吃完,腹中感到饑餓,遂于一處巖下休息,自言自語道:“到底已入荒野深處,一戶人家也沒有?!?br/>
悟空正說著,卻突見巖前不遠(yuǎn)處,于茂盛的花樹間,有一道士正坐于繩床上打坐。悟空大喜,上前拜之,那道士卻不理答,前者告知腹中饑餓,問有無齋飯。這時道士才微睜二目,以手指地上的石板:“這里有點(diǎn)米,你可取之為炊?!?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