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高岳根本不像是開玩笑的模樣。
當日韜奮棚在五架房就嚴格執(zhí)行新頒布的夏課格。
另外在棚頭所居的單獨給房當中,高岳喚來劉德室、黃順等骨干,當這幾人進來時,只見到棚頭房間中央石板地上,用麻布覆蓋個像是櫥柜的東西。
高岳揭開后,他們才看到,這里面根本不是什么櫥柜,而是個木制的臺面,旁邊密密麻麻壘著一塊塊的棗木版,“這不是雕梓嗎?”黃順大為驚奇。
雖然驚奇,可還沒到不認識的地步,因在這個時代,雕版印刷已在唐帝國較為盛行,不過主要集中于印刷醫(yī)書、咒文和日歷,現(xiàn)在各藩鎮(zhèn)在長安城的進奏院更是會將帝國中央政府的一些消息集中印在紙卷上,每隔段時間便火速送到方鎮(zhèn)所在地,以便讓節(jié)帥能第一時間掌握都城政治動向。
但其他方面,唐朝暫時還是以手寫手抄為主,高岳先前拜托吳彩鸞所做的,就是讓她去東市大刁家的書坊,購置個印刷的木臺和棗木版來,還有印制東西所需的松墨來——抄錄佛經(jīng)手寫是為了體現(xiàn)心誠,可高岳為了韜奮棚溫課所需,便顧不上這些,當然是越方便越好。
非但儲備了批棗木雕版,高岳還從大刁家書坊里專門雇了一名寫工和兩名刻工來,甚至還準備了兩張蠟板以備急需。
所謂的蠟板可塑性強,不像雕版刻上去就不能更改,刻完抹平可再刻,但蠟板也有致命性缺陷:滲墨性能較差,若是遇到較小的筆畫,往往會印不出來導致缺筆,最有名的例子是宋朝紹圣年,朝廷急著將某年新及第的進士名單給刊印發(fā)布出去,來不及用雕版,便用了蠟板,結(jié)果當年狀元叫畢漸,三點水沒印出來,人們就只認得“狀元畢斬”了——后來畢漸果然因獲罪,掉了腦袋。
故而高岳備下些蠟板,也純是應(yīng)急用的。
“這,這是要印擬卷嗎?”
高岳說沒錯,接著他舉起其中的兩三塊,劉德室和黃順一看,上面已經(jīng)刻好了密密麻麻整齊的文字,“每日都要叫生徒們貼經(jīng)、策對,所以我精心收羅并擬出一套題目,隨印隨做,不能再讓生徒放任自流。”
迅速的,一套貼經(jīng)題和一套策對題就印制出來,發(fā)到了五架房生徒們的手中,所有生徒們盤膝坐在書案之后,提著筆在印好題目的紙張上,沙沙沙之聲不絕,筆尖在貼經(jīng)上留白處寫上答案,下一個時辰又是擬策問,生徒們又支起下巴,用筆尖點著卷子,苦思冥想,搜索詞匯。
高岳就端坐在屏風間的席上,監(jiān)督觀望課程,數(shù)日下來,他感到國子監(jiān)生徒們的改變是非常大的。
韜奮棚成立前,國子監(jiān)生徒向來以游手好閑、侮師慢賢而聞名,究其原因無外乎三點:
國子監(jiān)的博士、助教們因俸祿微薄,生活清苦,根本無心于教學;
章程廢弛,課程毫無效率,上午學經(jīng)(絕大多數(shù)也是徒有虛設(shè)),下午練字(更是個擺設(shè)),對生徒?jīng)]有任何約束力和鍛煉效果,導致生徒們無心向?qū)W,轉(zhuǎn)而沉迷博戲、嫖宿;